廣州“文化沙漠”的帽子似乎要扔進歷史的垃圾箱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指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的“2011中國城市榜——全球網友推薦的最中國文化城市”網絡評選日前揭曉,網友用576萬多張選票選出了心目中的10座“最中國文化城市”,廣州榜上有名,以37萬余票入選,名列第7。這一結果引起全城熱議,不少廣州人覺得這頂“桂冠”有點讓人驚詫,專家則認為“很合適”。
事實上,廣州的中國文化味道由來已久。1982年2月15日經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24個,其中就包括廣州。廣州是中國最早開門學習西方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具有輻射力的城市。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保存良好的傳統文化以及溫和務實的民風民情,是廣州一直能夠吸引各地精英的重要原因。直到改革開放之初,粵語流行歌、高第街服裝、南方大廈百貨等,都曾經輻射、帶動全國,引領經濟文化潮流。但是,自從廣州成為改革開放先鋒以來,“文化沙漠”就成為廣州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過濃的商業氣息和過快的經濟發展掩蓋了應有的文化氣息。盡管從不缺乏富有韻味的嶺南文化,卻始終離不開“沒有內涵”的爭議。喧鬧了兩年的廣州新電視塔起名活動已塵埃落定,但是從“海心塔”到“廣州塔”,是不是也在給這個“沒有內涵”增添一個注腳?此次廣州當選十大“最中國文化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是為嶺南文化正名。
十大“最中國文化城市”,是一個光環,卻也是一份壓力。反觀現實,我們是不是能頂住這份榮譽下維護中國文化傳承的責任?歷史建筑被拆除的問題已經一再觸痛廣州人脆弱的神經。吉祥路1號強拆文物設施;騎樓屢屢遭到破壞,一些僅存的騎樓群空成擺設;黃埔軍校同學會舊址改建成酒吧,室內裝修將原有墻體、天花、門窗、地面全部覆蓋,已經看不出建筑原貌;廟前西街一幢近百年的民國老樓未經報批即被拆除,曾經離“免死金牌”一步之遙;甚至因為恩寧路改造規劃,連清代當鋪寶慶大押都面臨著“鋪面可能遭到部分拆除”的尷尬……今天拆了東山的,過幾天西關的又出問題。市民沒底,媒體沒底,甚至可能連文保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沒有底。
保護文物,這一切顯然不能只靠說的,從頭頂光環到肩上責任,我們要從根本上斷了這種為經濟發展沖動,而屢屢打歷史遺存主意的念頭。文物保護總是一個發展過程,今日不值一文的建筑,明日卻可能成為歷史僅有的見證,如果沒有長遠的目光看待舊有建筑與歷史,我們就永遠陷于滯后于現狀的惋惜之中,永遠在歷史文城保護中被動挨打。沒有了一顆天真的、在逐利拜金時代看起來傻乎乎的文心、赤子之心、天下為公之心,文物保護是沒有戲的。天下文物在拜金和逐利的氛圍里,無不岌岌可危。誠如溫家寶總理尖銳指出的,我們在城市建設中,從建國以來,我們應該吸取的一個很深的教訓,就是拆了真的建了假的,大批真的物質遺產被拆毀,然后又花了很多的錢建了許多假的東西。
經濟高速發展確實誘人,但是歷史卻僅有一次不能重來,這是這個城市的根,這群人的脈,相偎相依。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風雨,鑄就了一個歷史文化名城。如同天上的繁星,不管是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將閃耀著永恒的光芒。一處斷墻、一幢騎樓、一座宮殿、一處遺址牽動的都是從千年歷史風雨里演繹出來的,生存與死亡、悲壯與輝煌、婉約與豪邁的故事。這些看似過去又像是今天的故事讓人激動,讓人感奮,讓人沉思……廣州“文化沙漠”的帽子是不是真能扔進歷史垃圾箱,除了現在已經獲得的光環之外,還要看廣州是否真正承擔起維護中國文化傳承的責任,對歷史遺存心存敬畏之心,這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