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澇頻現是誰惹的禍
時間:2011-07-14 09:47:28
來源:人民日報
進入5月以來,罕見暴雨侵襲中國南方,6月南方大部又出現強降雨過程。多個城市出現嚴重內澇,其中廣州市在半個月時間里,兩次“水漫金山”,地鐵隧道進水;梧州有市民在街上靠游泳逃生;防城港市更有在大街上抓到活魚的新奇事。
為什么這幾年城市“內澇”頻現?從概念上說,內澇是指由于強降水或連續性降水超過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內產生積水災害的現象。顯而易見,排水能力與單位時間內的降雨量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只要排水能力差,就容易發生內澇。誠然,許多出現嚴重內澇的城市遭遇的暴雨是幾十年一遇,加上許多不可預測的氣象因素,因此有人認為,內澇是“雨島效應”惹的禍。可是,下雨是最自然、最無法阻擋的事情。雨在哪里都下,為什么國外許多城市不會出現諸如積水阻斷市區道路、交通的現象呢?可見,城市“雨島效應”助推城市出現“內澇”,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并非主因。利用排除法,多個城市出現嚴重內澇的主因 排水能力差就浮出了水面。反思總結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排水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排水標準設計“先天不足”,不適應現代城市需要。國外的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要高,美國紐約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時可排36毫米雨量)標準,日本東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標準。而數度陷入“澤國”的廣州市,一般地區“一年至二年一遇”標準,有些城市在實施上還有可能打折扣。另外,日本大阪和東京修建地下河,德國漢堡等城市在地下建蓄水庫,洪水期既保證排水通暢,又實現了雨水的合理利用。
城市地面“硬化率高”,妨礙雨水的自然滲透和蓄積。我們的城市建設,一方面過度開發,留有的自然空地少;另一方面,地面硬化率高,城市中隨處可見的是混凝土、瀝青、瓷磚硬化的地面,有些城市地面硬化率達9o%以上。一些西方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聯合研究城市內實施雨洪調蓄設施的建設,力求實現“就地滯洪蓄水”。比如,日本規定,在城市中每開發一公頃土地,應附設500立方米的雨洪調蓄池,同時在城市中廣泛利用公共場所,甚至屋頂、住宅院落、地下室、地下隧洞等一切可利用的空間調蓄雨洪,減免城市內澇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