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讓城市被內澇所傷
時間:2011-07-14 09:43:43
來源:解放日報
長江流域、東北等地出現嚴重的洪水災害,多座城市面臨內澇。有人說,內澇已成為城市“內傷”,很難治愈。但是,我在電視上看到,今年上海世博會上有一些很好的做法。請問,這些做法能否推廣應用?上海如何進一步提高城市防汛排水和抗災能力?
——上海松江新橋 小白
答:眾所周知,上海是一個多雨的城市,中心城區地面高度僅有3米—3.5米,低洼區域處僅為2米。而在潮汛期間,黃浦江平均高潮水位達到4.2米。同時,由于市區大部分雨水需要依靠雨水管道收集和雨水泵站提升排放,當暴雨降雨量超過現有管站排水能力時就很容易出現地面積水乃至居民家中進水。特別是在市區地面標高較低、排水設施陳舊的舊式里弄和居民小區,每逢暴雨必定積水。據不完全統計,十年間居民家中積水超過萬戶的有過4次,分別發生在2000年、2001年、2005年和2008年。
長期困擾上海市民的暴雨內澇災害,受到上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點關注。“十一五”期間,全市新建、改建排水系統67個,基本消除中心城區排水設施空白點。截至2009年10月,上海雨水排水系統實際排水能力達到2483立方米/秒,比1995年增長了2.4倍。同時,在城市化面積不斷擴展的情形下,有關部門多次對《上海市市區雨水排水系統規劃》進行編制和修編,雨水排水管道長度和雨水泵站排水能力不斷擴張,雨水排水系統的設計排水能力普遍提高到一年一遇的強度。預計到2020年,全市規劃雨水排水系統361個,規劃總的泵排水能力4138立方米/秒;城市化地區雨水系統達標率在90%以上,其中內環內全面達標,內環外則確保雨水系統建設與小區開發同步實施。
政府的重視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正在讓上海的暴雨災害程度逐年降低。舉例來說,2000年8月19日市區累計最大降雨量56毫米—104毫米,造成約10000戶民居進水和150余條路段嚴重積水。而在2007年7月8日,楊浦、虹口等區累計降雨量同等,卻只造成了20余條路段積水,約500戶民居進水。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暴雨災害隱患依然存在,防汛排澇任務依然繁重。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影響因素就是,上海城市面積不斷擴大,新建排水設施任務任重而道遠。目前,仍有近三分之一的新擴展城區未能覆蓋排水管網,中心城區的陳舊排水管道尚未徹底更新。除人民廣場、世博園區等重點地段外,其他區域還無法有效抵御三年一遇及其以上的暴雨強度。
具體來講,在排水能力已大致確定的前提下,改動、擴大現有排水系統的能力不僅需要巨大的投資,還會進一步干擾到正常的城市運行。為此,可通過科學管理和局部改造,進一步發揮排水系統的能力,同時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全面提升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
首先,先進的天氣預報可有效提高災害性天氣的應對能力,從而降低暴雨災害造成的損失。在防御暴雨災害的信息化技術中,推廣應用災害檢測設備,健全災害應對預案,對市區暴雨災害重點地區進行監控,已經成為上海防汛抗災的先進手段,值得深化推廣。
其次,盡快改造陳舊的排水系統,完成低排水能力區域的管道改建。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居民小區內設置雨水調節池或利用天然洼地、池塘、河流等蓄洪能力,能夠有效削減暴雨排水洪峰流量,降低排水工程造價。根據設計原理推斷,在一公頃的小區面積中建造一座150立方米左右容量的雨水調節池,能將排水能力從一年一遇的暴雨標準提高到兩年一遇。
再次,推廣應用雨水收集和利用技術,是近年來國內外逐步達成共識的可持續發展路線。
上海世博園區內所采取的排水瀝青路面和透水性人行道鋪面,是降低雨水徑流量、減少積水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形勢下,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有必要建立家庭、社區、城市共同構建的雨水收集系統,開發和應用滲水道路和地面技術。這既能合理調節排水系統流量,防止暴雨積水,又能就近利用雨水資源,降低輸水能耗,形成高效率和低能耗的雨水資源管理利用的綠色技術方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將防治水患放在城市規劃的整體考慮中,切忌“邊建邊毀”。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上海雨水排水系統的設計標準,比如在更多的中心城區改造或新建排水系統中采用兩年一遇或三年一遇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