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產業園區
時間:2021-12-01 12:27:42  來源:城市化網 
什么是產業園區
  產業園區(Industrial Park)是指由政府集中統一規劃制定區域,以為促進某一產業發展為目標而創立的特殊區位環境,并給與進駐的企業一定的優惠政策,區域內規定特定行業、形態的企業進駐,并由產業園管委會或產業園開發商統一管理,向園區內企業童工多方面的軟硬件服務。是區域經濟發展、產業調整升級的重要空間聚集形式,擔負著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城市化建設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產業園區的來源[1]

       產業園區屬于產業地產(Industrial Estate)范疇。世界上第一批產業地產可以追溯到20 世紀20 年代的英國和美國。在發達國家,1945 年之后產業地產的開發成為不少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20 世紀50 年代中期之后的城市郊區產業地產開發,是與內城問題解決、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高速公路的發展相伴而生的。在發展中國家,20 世紀末開始的出口加工區是隨新國際分工的深入、產業轉移而設立的(表1)。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產業地產在世界上發展迅速,現在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空間形式。這些產業地產名目繁多,有各種“園”(如Industrial Parks、Business Parks、Office Parks、Science and Research Parks、Bio-technology Parks、Eco-industrialParks、Creative Parks等)和各種“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s、Free-trade Zones、Enterprise Zones)。在中國,“園區”是一個集合名詞,除包括了上述各種“園”和“區”的內涵之外,還有各種新的類型,如總部基地、產業轉移園區等。

 表1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產業園區的發展特征  

 

發達國家

發展中國家

稱謂舉例

工業園區、企業區、科學園、免稅區

出口加工區、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設立背景

內城問題:工業對城市中心造成的壓力和環境污染

國內生產力不足、缺乏資金、人才和技術

條件

高速公路出現、信息技術發展、城市郊區化

新國際分工業轉移、城市化

起源

20世紀50年代中期

20世紀50年代末

特征

為企業提供綠色空間和基礎設施,創新平臺,使得企業獲得外部經濟和創新氛圍,并減少環境污染

為企業提供基礎設施、優惠政策和制度環境,使企業獲得降低成本的外部環境

動態

升級到創新集群階段

升級轉型要求迫切,區域競爭白熱化

  產業園區可以定義為“一大片土地細分后進行開發,供一些企業同時使用,以利于企業的地理鄰近和共享基礎設施”。企業進入產業園區不僅可以共享基礎設施和各類服務,還可能因配套企業或合作企業的地理鄰近而降低物流成本甚至交易成本。
  尤其對中小企業來說,進入優良的產業園區有利于發揮集體效益,享受創新的制度安排。產業園區的設立還會促使新企業繁衍。
 然而,世界上很多產業園區都不是那么成功的,一些產業園區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地方因素,即項目的目標不現實、缺乏合理規劃或缺乏配套的發展規劃、支持性機構不足,以及優柔寡斷的政府態度,也就是說由于園區的建設不能馬上見效和政府換屆等原因使政府放棄努力;二是全球的因素,即產業在全球的轉移。由于國際金融市場自由化降低了資本流通的障礙、標準化生產減少了對工人特殊技能的依賴,以及交通和通訊等技術的發展降低了地方區位的壟斷性,跨國公司在全球尋求生產區位進行研發、生產及銷售,低成本的園區區位是非常容易被替代的。根據國際發展研究委員會(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ouncil)1996 年的調查,在90 個國家至少有12000個以上的產業地產(園區),世界產業園區的競爭白熱化程度可想而知。因此,當規劃和建設新的園區的時候,要充分了解企業在選擇區位時什么因素是最重要的。法國的專注產業園區環境特許的組織Association經過研究得出了兩項主要因素:一是接近市場和供應商,二是高質量的環境和基礎設施。
 綜上所述,產業園區應該是在適合企業的區位要求以及市場運作的基礎上產生的,由市場帶動產業的發展,才能保證產業園區的永續性。同時,產業園區又是一種對企業的長期承諾,園區開發是房地產驅動(PropertydrivenDevelopment)的一種發展模式,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到來的時代,產業園區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市場環境尚未成熟的時候,僅以產業園區的設立和規劃來帶動需求,有很大的風險。


產業園區的特征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產業園區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個企業的區域。它具有如下特征:
  1、開發較大面積的土地;
  2、大面積的土地上有多個建筑物、工廠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和娛樂設施;
  3、對常駐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類型實施限制;
  4、詳細的區域規劃對園區環境規定了執行標準和限制條件;
  5、為履行合同與協議、控制與適應公司進入園區、制定園區長期發展政策與計劃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條件。

產業園區的類型
  產業園區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區域,為適應不同地區的經濟情況,有不同的類型:
   1、按功能分
  (1)特色產業園區:專門為從事某種產業的企業而設計的園區,園區的產業定位明確,這種園區一般是在區域特色工業也就是地方企業集群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的。
  (2)產業開發區:政府或企業在沒有切實產業基礎的地區征用土地完善基礎設施,然后再運營相關成熟模式來形成園區,加上優惠政策招商引資,吸引企業進駐,是先建園區后引產業的發展模式。
   2、按行業分
  可分為物流園區、科技園區、文化創意園區、電商產業園、輕工基地、總部基地、生態農業園區等。

產業園區的治理結構基本模式[2]
 (一) 我國園區治理結構的三種模式
  目前中國產業園區從大的分類上可以劃分為科技園區、一般工業園區、專業園區等,其治理結構具有中國特色,可以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
  1. 準政府管理模式。園區管委會作為政府的派出機構行使一定的經濟管理權限,其主要職能是行政、經濟、社會事務以及開發規劃和管理,招商引資并為入園企業提供服務等。園區管委會機構精簡,辦事程序簡化,同時另設工商、稅務、質檢等派駐機構行使園區內特定職權。
  2. 超公司經營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園區的管理機構本身就是企業性質的單位,它以總公司的身份對園區進行規劃、開發和管理,盡管實際上承擔了一定的政府職能,但主要是通過基礎設施的開發建設、土地拍賣、技術和資金入股以及其他經濟合作形式對園區內企業進行經營。這種體制首創于深圳蛇口,也稱為“蛇口模式”,上海漕河涇新技術開發區等也采用這種模式。
  3. 綜合型管理模式。這種模式將園區管委會與當地政府合二為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按一級行政區來管理園區,而園區內的一些行政、社會性事務則由所在地行使,這種模式主要適用于整個城區作為園區,或者園區是原有城區建制的一部分。例如蘇州工業園區等是這種模式。
  (二) 國外園區治理結構的三種基本模式
  經過多年的制度變遷, 國外園區經營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治理結構模式,因此, 在1993 年6月國際科學工業園協會第九屆世界大會上,正式提出了科研機構、企業界和政府的三方參與的“三元參與理論”。 該理論認為: 學術界提供技術和人才源;企業提供資金并開拓市場;政府提供政策、基礎設施。三方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園區協調共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因此,在“三元參與理論”的構想下,國外園區治理結構大致分為政府管理型、政府參與多元經營型和非政府的經營型三種模式:
  1、政府管理型。這種模式的職能是制訂規劃、負責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籌集資金、招商引資,提供基礎研究和培訓設施,制定優惠政策吸引企業。采用這種治理結構的有日本筑波科學城、韓國大德科學園等。
  2、政府參與多元經營型。指政府和民間聯合經營的模式,即由政府和各類民間機構共同組建的董事會、基金會或者社委會來進行園區經營。如英國的曼徹斯特科學園是由市政府、研究機構和大公司組成的董事會進行管理和經營,實行經理負責制。這種“官、學、產”共同治理的模式在發達國家較普遍采用。
  3、非政府的經營型。分為贏利的企業型和非贏利的機構型兩種模式。企業型指園區經營者把園區經營作為一種投資,追求園區經營利潤,也稱工業地產商模式;機構型是采用基金會形式治理園區,如法國科學城和英國劍橋科學園的治理模式。

成功案例
       1、美國硅谷:前身是斯坦??茖W園,為世界上第一個高科技工業園。硅谷建立于1951年,到1998年時,硅谷地區獲得的投資已經占了美國信息技術投資的1/3以上。早在2000年,硅谷數萬家高科技公司中,前150家大公司當年的銷售總額就高達3000億美元,盈利400億美元。
  2、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成立于1961年,在新加坡的崛起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二戰結束后,新加坡是一個工業基礎落后的彈丸之地。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新加坡開始建立開發區。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裕廊工業區最終發展為產業多元、功能完備成熟的城市化區域,這不僅靠石化拉動和產業鏈補強,更多依靠復合工業區,特別是高新產業發展所帶來的對居住和配套等的城市化生活需求。
  3、日本筑波科學城:是日本政府在20世紀60年代為實現“技術立國”目標而建立的日本第一科學城,也是全球典型的以科研機構和高校為主體的世界級國家科研中心,日本全國30%的科研機構、40%的科研人員、50%的政府科研投入都集中在筑波。同硅谷一樣,筑波也是全球人才、資金、技術的高度密集之地,但其特點是政府主導,而不是市場驅動,體現在“三個集中”:國家級科研機構集中、政府投入集中、科研功能集中。
  4、中國蛇口工業區:1979年蛇口工業區打響了中國產業園區發展的第一炮。1980年4月1日,經由國務院批準,香港招商局成立的蛇口工業區籌建指揮部,宣告中國第一個工業區的誕生。時任招商局副董事長袁庚帶領蛇口工業區開展全面的改革探索,如企業的管理體制、分配體制、干部人事制度、住房制度、金融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試驗,創下24項全國“第一”。這一系列改革及其復制推廣,有效激發了企業的創造力和發展活力,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同時,積極推動對外開放,探索發展模式創新,形成了獨特的“蛇口模式”,即企業擺脫行政干預,充分發揮自主權,按照市場法則和經濟規律辦事,運用經濟手段管理經濟、搞活經濟。如今,蛇口工業區早已完成了“殺出一條血路”的歷史使命,較早地進行了自身的轉型。從蛇口公社到蛇口鎮,再到如今的蛇口街道,它的變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前哨,也是一個縮影。

參考資料
  1.王緝慈.中國產業園區現象的觀察與思考[J].規劃師,2011,(9):5-8
  2.趙禹驊,秦智,覃柳琴等.產業園區治理結構的研究[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07,20(4):92-95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