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杰: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順義區臨空經濟辦公室主任、北京臨空經濟核心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
多年來,我主要從事臨空經濟的實踐與研究。近幾年我也十分關注國家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問題,并多次赴各地考察和學習。我對區域經濟、城市經濟的認知和理解多是來源于二十多年來對順義發展臨空經濟的探索經歷。
臨空經濟區實際上就是在機場附近規劃各類專業園區,數量多了,就會形成集群效應,成為城市的必備功能區。順義臨空經濟區的發展就屬于這種情況。順義區將機場周邊六個鄉鎮規劃為多個不同功能的產業園區,經過不斷的整合和協同發展,逐漸發展成為當今北京的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之一和北京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定位的重要承載區。目前,全國已有67個大城市提出圍繞機場發展臨空經濟,順義成熟的經驗和模式,希望能在全國其他臨空經濟區和航空城中得到借鑒和推廣。順義的發展模式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有很強的適用性。
就“小城市如何大作為”這個主題,我主要從京津冀南部邢臺、邯鄲兩地市協同發展的角度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
河北南部的邢臺、邯鄲兩市目前經濟發展的壓力很大,各級政府部門都存在著如何搭上京津冀協同發展快車的迷茫。其面臨的主要現實:京津冀戰略合作的重點工程項目,特別是很多優質項目向南發展很難越過石家莊抵達這些地區;其原有工業基礎項目受到政府政策調控與市場擠壓雙重壓力;地方政府財稅收入和就業壓力都很大。
這兩個城市要破解目前發展的困境,非常需要將原有的城市經濟比較優勢不斷挖掘、整合,再創新的發展優勢。重點講,兩地市協同發展須將城市經濟發展的重心進行戰略性東移,即通過將大廣高速沿線的三個鄰近的縣級小城市整合打造成一個新的大中型城市。新城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和原有的中心城區相類似,即兩地市都要創新發展城市經濟,實現“雙中心”發展戰略,促進“一市雙城”發展格局的形成。
以邢臺為例。邢臺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是太行山區,東部是平原,市域經濟和人口多集中在東部。但城市經濟重心長期以來一直在西部。未來河北南部地區發展應更多的依靠東部的大廣線。大廣線未來戰略意義不亞于西部的京廣線,目前其優勢和潛力遠遠沒有發揮。所以,邢臺依托大廣線附近的三個縣級(威縣、廣宗縣和平鄉縣)小城市共同打造一個產業新城,糾正該市城市經濟“西重東輕”的發展偏差,既有現實可行性,更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目前這三個縣級小城市雖同屬一個地級市管轄,但相互之間缺乏協同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省市兩級政府出臺新的政策和措施來促進其協同發展。對此首先考慮的就是在三個縣級小城市的中心區域——河古廟鎮設立新的產業園區。該產業園區為共享型產業園,三個縣級單位從經濟上聯成一體。新的開發區可實行“省級市管”的管理體制,并成為市級政府抓招商工作的一個重點地區。新的開發區將成為新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開發區要突出自己的產業特色,并與原有縣屬產業相銜接。開發區的規模可以控制在20-30km2。根據一般經驗,開發區的產能規模應達到1000億人民幣以上,基本相當于目前三個縣城的工業產能總和。開發區的建設,不僅能顯著增加地區財政稅收,還將積極促進本地區勞動就業,吸引人口向三個小城市集聚,并刺激原有的縣城發展壯大。
開發區利用其體制政策優勢招商并不困難。首先,邢臺和邯鄲兩市都有很多因環保原因需要從市區搬遷的傳統產業。這類企業可以率先遷入開發區,政府以級差地租的方式加以補償和鼓勵。企業在搬遷的過程中,絕非機械地原樣遷入,必須對其生產技術升級和改造。其次,開發區要面向京津冀乃至全國進行廣泛招商。“省級市管”開發區設立后,政策層次提高,招商的可信度與公信力也會隨之大幅度提升,同時也避免了三個縣級單位之間的不良競爭。
經過十余年的發展,三個縣級城市和開發區會形成一個新的大型城市的基本框架,并逐漸起到一個大城市的聚合引領作用,進而與原主城區形成“一市兩城”的格局。
至于邯鄲,發展思路與邢臺大同小異:具體是在魏縣、大名縣和廣平縣的物理中心、靠近大廣高速的地區設立新的開發區,面向老城區企業搬遷和京津冀地區廣泛招商。
邢臺和邯鄲在突破性的實施“雙城、雙中心”發展戰略的基礎上還要實現二次合作,實現共同崛起。建議在雞澤縣和曲周縣之間的平原地區共建一個干線機場。目前在邯鄲西南部有一個軍民合用機場,因該機場主要服務于邯鄲市區,服務面過窄,年客流量不及首都機場一天客流量,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本無從體現。
站在邢臺、邯鄲兩市共同崛起的戰略角度,特別需要在兩市四城之間規劃一個干線機場。兩市總人口、經濟規模等遠超石家莊市域規模,機場的設計規模不應低于石家莊機場。從宏觀來說,河北南部如果沒有一個干線機場,僅憑陸地交通很難使其聯通全國、走向世界。只有現代化的、規模化的機場才有可能帶動該地區的共同崛起。在促進城市經濟空間布局基本合理的前提下,航空經濟應成為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引擎。
在河北其他區域,還有多處可以通過行政資源整合、植入產業園區、實現“1+1>2”效應的地方。
保定的高碑店市與定興縣相距很近,同處于保定與北京之間。如果在高碑店市和定興縣之間規劃一個級別較高的開發區,“兩城一區”就可以作為保定的新城,來重新確立其戰略地位。該城具有天然優勢向北京招商,其吸引力絲毫不亞于廊坊市地區。
同樣,張家口市的下花園區和涿鹿縣相距很近,且同處于京張交通走廊的節點上。兩區縣經濟實力比較弱。如果將這兩個區縣整合,在兩區縣之間的雞鳴驛鄉和西八里鎮規劃一個20km2左右的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加工制造和商貿業。經過十年以上的發展,這里就能發展成為一個與京津冀經濟格局相匹配的經濟增長點。
再有,滄州的南皮縣和泊頭市、鹽山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也符合這種特點。只要行政上加以整合并植入新的產業園區,發展效果就會很明顯。
這種問題不僅在京津冀地區突出,全國范圍內許多地方都很突出。目前河南、安徽、山東、山西、陜西和內蒙古都存在這種情況。
在內蒙古準格爾旗大路鎮,2010年前規劃建有一個產業新城。該產業新城大大促進了附近的托克托縣、清水河縣和準格爾旗三地的資源向該地集聚,引領帶動三縣旗的合作與發展。同時,隨著呼和浩特市機場的南遷,未來十年內該地區將會形成一個新興的經濟區和小城市集聚區。
至于雄安新區,雖然在表現形式上與這一模式有所不同,但其事實上的功效與此模式十分相似,同樣體現著集聚發展、協同發展的作用。
多年來,我國地市級城市的發展多數是以 “單中心”為主要形式。我國地域廣闊、城市經濟發展環境差異很大。多中心發展、多極發展應當成為許多地區深度探討城市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小城市要想有大作為,必須樹立協同發展的意識,并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徑。
小城市要想大作為,核心還是要以建立產業園區為主要抓手,進而促進小城市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并形成集聚效應,才有機會和可能發育成一個新的城市功能區域,與主城區相呼應,共同加速該區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并創造出一種新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