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顧晴 報道)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進程,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平穩、最和諧的城市化進程。這一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人口城鎮化率預計將超過60%;這一年,中國的城鎮化區域戰略進一步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并列為重大國家戰略;這一年,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有了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這一年,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城市化發展的應有之義……這一年,中國的城市化有許許多多值得銘記的人或事,也仍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我們從中選取10個新聞事件作為對2019年中國城市化的回顧和總結。
1、2018年中國老齡人口達2.49億
事件回放:2019年1月2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最新人口數據。其中,我國最新的老年人口數據為:2018年末,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占總人口的17.9%;對比:2017年末,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090萬人,占總人口的17.3%,2018年60歲以上人口增加了859萬人,而2018年全國總人口比2017年只增加了530萬人。
點評:按照2001年聯合國《世界人口老齡化報告(1950—2050年)》的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7%)時,即進入老齡化社會。我國于2001年正式步入老齡化社會。與日本“邊富邊老”、新加坡“先富后老”相比,我國是世界上較早出現“未富先老”的國家,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超過2億的國家。
2.49億老年人口,是個什么概念呢?它約等于俄羅斯+菲律賓的人口總和,是英國總人口的3.77倍,是10個澳大利亞人口總和。2018年較2017年新增859萬老年人口,這個數據意味著中國一年新增的老齡人口,比2018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總數還多,也就是說,2018年新增的老年人口相當于一個省會城市的人口。國際上看,859萬相當于以色列全國人口數量!這一方面表明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后中國社會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老齡人口的增長、平均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不斷提升,也預示著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將迎來極大的市場潛力和上升空間。
2、官方文件首提“收縮型城市”
事件回放: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2019年4月8日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首次提到“收縮型城市”。《重點任務》指出,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點評:這是官方文件中首次提及“收縮型中小城市”的概念,意味著這一概念從學術討論的范疇上升到官方認可的層次。與改革開放四十多年高速發展過程中人們對城市“越來越大”、“越來越強”的普遍感知不同,在產業轉型、老齡化、區域政策等多方因素作用下,中國很多城市出現了空心化現象。一份由首都經貿大學學者吳康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07—2016年,中國694個城市中,總計80個城市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占比11.5%。有些收縮城市屬于結構性危機收縮,比較典型的如東北的阜新、伊春以及廣東東莞、義烏;有的屬于大城市周邊的收縮,比如三河、高碑店;有的屬于欠發達縣級市收縮,比如天長、龍泉;有的屬于邊境偏遠型城市收縮,比如根河、額爾古納等。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表示,城市收縮在未來較長時間內,將成為城市發展的常態。面對城市收縮,要在跨區域方面加強合作,關注區域的、整體的利益,實現總體效率的提升。吳康則表示,“收縮城市”不是個負面概念,這是伴隨著城市化和產業轉型階段出現的,傳統上執迷于“增長”和“擴張”的規劃理念和管理政策需要向注重城市空間品質的提升以及精明收縮的范式轉變。
3、5歲男童被高層墜窗砸傷身亡 建筑工程質量引關注
事件回放:2019年6月13日上午9點19分,在深圳市福田區京基御景華城小區,一5歲男孩跟媽媽走到一水果店門口時,被高空墜下的一塊玻璃窗砸在身上,男孩當場倒地。雖經多方全力搶救,男童最終因傷勢過重去世。這一事件引發多方關注。
點評:由于事發小區曾在2019年5月發生過墜窗事故,當時并未造成人員傷亡,小區管理處上城物業工作人員曾進入部分住戶家中進行窗戶安全排查,發現部分窗戶存在螺絲松動等安全隱患,對住戶進行了書面安全告知,包括本次發生高空墜物的3棟20層住戶。但是,由于窗戶屬于住戶私有財產,他們沒法介入太多。根據我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40條規定,在正常使用條件下,鋁合金門窗工程的保修期限為兩年,而本次發生高空墜窗事件的京基御景華城小區樓齡已經超過十年,早就超過了建筑工程門窗的保修期限,這意味著高空中窗戶的安全需要使用者日常及時關注,一旦發現安全隱患,需要及時的維修更換。不過,在現實生活當中,窗戶維修似乎并不受關注。
近年來,高空墜物傷人事件屢見報端。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李志剛給出的兩組數據表明,中國城市正處于快速的“垂直”擴張進程中。隨著高層數量的增多,高空墜物呈現出高發態勢,其風險與危害也相應增大:一是據摩天大樓中心統計,截至2018年底,中國已擁有3356座高于100米的建筑,數量與增長量均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二是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同期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高空墜物”“高空拋物”相關的判決文書數量激增。中國的城市在不斷“長高”,城市管理、建筑規劃設計、居民日常生活、行為方式等仍在適應“高層化”發展的轉變過程中。杜絕高空墜物,確保城市居民安全,是都市文明的底線和生命線。對于高空墜物,不能止于一起又一起悲劇后的唏噓和慨嘆,也不能止于祈愿自己不要成為下一個無辜受害者。唯有采取更嚴厲的手段和更有效的辦法,才能讓“懸在城市頭頂的痛”徹底從我們身邊消失。
4、《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讓滬上垃圾分類邁入“硬約束”時代
事件回放:2019年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滬上垃圾分類邁入“硬約束”時代。對不規范分類的監管和處罰力度趨嚴,1日當天,上海執法部門開出623張整改單。
點評:《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讓上海正式步入垃圾分類的“強制時代”。這部被稱為垃圾分類“史上最嚴”的《條例》著重于全程分類體系建設、政策法規配套細化和執法力度的加強。實施半年來,兩個數據值得關注:濕垃圾日均分出量9200噸、全市垃圾分類達標率提升至90%。華東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系主任張勇說:“9200噸是上海濕垃圾的日均分出量,這個數字就證明上海垃圾分類已經基本成功了。這個數字比沒有強制分類的6月份足足多了3000噸,按上海1000萬家庭計算,平均每家每天多扔0.3公斤濕垃圾?!鄙虾J形睍?、市長應勇總結:“垃圾分類進展順利、好于預期,成效不斷鞏固提升?!?
垃圾分類是全球性難題,絕大部分國家還在探索中。作為中國最大的城市之一,上海人口眾多,情況復雜,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垃圾分類立法,整體、高起點推進生活垃圾全程分類,一方面體現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的應有擔當,為其他城市少走彎路提供經驗和借鑒;另一方面,在垃圾分類和治理上的經驗教訓,可以給發達國家和地區帶來啟迪,給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帶來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法和途徑。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推行過程中,依然存在不少棘手難題尚待解決,上海在垃圾分類上依然道阻且長。
5、全國人大通過修改土地管理法與城市房地產管理法決定
事件回放:2019年8月2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此決定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兩部法律將作出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點評: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堅持土地公有制不動搖,堅持農民利益不受損,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在“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試點”方面作出了多項創新性規定:首次對土地征收的公共利益進行明確界定;首次明確了土地征收補償的基本原則是保障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破除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的法律障礙,取消了多年來集體建設用地不能直接進入市場流轉的二元體制。
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認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是土地管理法的一個重大制度創新,為城鄉一體化發展掃除了制度性障礙,是這次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最大的亮點。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表示,“在土地管理法修改當中,將保護農民利益作為基本原則和重要目標,完善了很多方面的制度。修改后的土地管理法將為農民利益提供更加充分的實實在在的保障?!?
6、“農民城”溫州龍港鎮“撤鎮設市”
事件回放:浙江省人民政府2019年8月30日正式發布:經國務院批準,國家民政部復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蒼南縣龍港鎮,設立縣級龍港市,以原龍港鎮的行政區域為龍港市的行政區域,市政府駐地為鎮前路195號。龍港市由浙江省直轄,溫州市代管。
點評: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區,龍港是中國新型城鎮化改革的試驗田。龍港作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自1984年建鎮以來歷經了從小漁村到農民城、從農民城到小城市培育、從小城市培育到撤鎮設市三次改革的歷史性跨越。35年來,龍港面積從5.2平方公里擴大至183.99平方公里,人口從5000多激增至38.2萬,下轄73個行政村30個社區。2018年龍港地區生產總值299.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7.86萬元,城鎮化率達63.2%。
2014年12月,龍港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鎮。經過幾年努力,試點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大部門制改革和縣級權限下放的經驗做法被國家發改委向全國復制推廣。
溫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姚高員表示,龍港撤鎮設市最大特色是“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主要體現在機構最大限度精簡,不設鄉鎮(街道)層級,黨政機關行政編制不增加,縣級部門力量直接下沉到村居。龍港撤鎮設市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要決策。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龍港實現從“農民城”到“鎮改市”的精彩蝶變,是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標志性事件。
7、重大區域戰略進一步完善 區域協調邁向縱深發展
事件回放: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并列為重大國家戰略。
點評: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總量不斷攀升,新的經濟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投資發展新空間不斷拓展。1952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僅分別為257億元、146億元、127億元和84億元。到2018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生產總值分別達到48.1萬億元、19.3萬億元、18.4萬億元和5.7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各大區域經濟結構更趨優化,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扭轉。這得益于一系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戰略穩步推進,新的增長極增長帶加快形成,區域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明顯增強。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這個座談會,標志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正式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
未來,在我國多個重大區域戰略的帶動下,經濟帶、城市群、都市圈將以點帶面、以圈帶群,打通我國東西南北區域經濟發展脈絡;統籌區域合作,不斷優化區域結構,激發各區域發展潛能,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縱深推進。
8、民航總醫院傷醫事件引眾怒 社會心理創傷不容忽視
事件回放:2019年12月24日6時許,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副主任醫師在正常診療中,遭到一位患者家屬的惡性傷害,致頸部嚴重損傷。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于12月25日零時50分不幸去世。
點評:根據國家衛健委2018年9月份公布的數據,2013年以來,全國醫療糾紛總量累計下降20.1%,涉醫案件累計下降41.1%。近5年來,在我國診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和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數量連續5年“雙下降”。從這個數據看,中國醫患關系正在變好,然而,楊文醫生一案再次將醫患矛盾重新推回公眾視野和輿論中心。國家衛健委明確表示,這不是醫患糾紛問題,是非常嚴重的刑事犯罪。網上流傳的監控錄像更讓看者心驚?!鞍状蠊硬皇擎z甲?對暴力傷醫說不”的話題刷了屏;“白衣天使們也不是‘神’”“希望白大褂是鎧甲”等留言催人淚下。人們更感嘆“醫生的價值不應只在受到傷害時才被重視”。
誠然,近年來惡性傷醫事件推動了相關立法保護醫務工作者,規范醫療秩序,比如“醫鬧”入刑等。但另一方面,極端事件造成的社會心理創傷不容忽視。比如,當不理智的行為沖破道德和法律底線,鮮血一次次染紅潔白的白大褂,醫生的安全感蕩然無存。再如此類事件引發的不少年輕人對醫生這個職業前途的擔心,醫生成為高危行業的熱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各類醫生缺口少則十幾萬,多則數十萬。比如全科醫生,據衛健委數據,按照到2030年每萬人有5名全科醫生,還有差不多50萬的缺口……少一個醫生就意味著一些病人得不到及時診治,這其中,就可能有你有我。
如何保護好醫生群體,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如何讓醫患之間有更多信任和理解,等等這些問題都期待著良好的醫療政策和完善的法律兜底。
9、《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為人才流動注入強勁動力
事件回放: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意見》圍繞創造流動機會、暢通流動渠道、擴展發展空間、兜牢社會底線等方面作出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為促進勞動力和人才流動注入強勁動力。
點評:改革開放40多年來,城鄉之間的閘門大開,讓幾億中國人在流轉中逐夢。無論是那些曾經擠車廂、爬車窗的人,還是如今漂泊在外努力打拼的人,都在流動中實現了個人價值,創造了社會價值。勞動力、人才只有流動起來,才能讓社會充滿生機和活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環境是良好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持續深化經濟、政治、社會體制改革,推進教育、就業、社會保障、戶籍等制度深層次變革,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社會性流動實現從計劃到市場、從單一到多元的歷史性轉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意見》首次構建了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的政策體系框架,聚焦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戶籍、單位等關鍵問題,提出以戶籍制度和公共服務牽引區域流動、以用人制度改革促進單位流動、以檔案服務改革暢通職業轉換三方面舉措,暢通人員在不同區域、不同性質單位之間的流動渠道。
專家表示,隨著城市之間的競爭愈加白熱化,單純GDP之間的競賽雖已不足以全面體現城市的品牌實力,城市人才活力成為衡量城市經濟活力的新指標。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有助于形成合理、公正、暢通、有序的社會性流動,實現城市間人才的自由流動和合理布局。
10、《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印發 11個試驗區試點引路
事件回放:2019年12月27日,國家發改委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方案》。并公布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名單,分別是:浙江嘉湖片區、福建福州東部片區、廣東廣清接合片區、江蘇寧錫常接合片區、山東濟青局部片區、河南許昌、江西鷹潭、四川成都西部片區、重慶西部片區、陜西西咸接合片區、吉林長吉接合片區。
點評:此次改革方案的推出源于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提出要選擇有一定基礎的市縣兩級設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其試驗重點一是建立城鄉有序流動的人口遷徙制度;二是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三是完善農村產權抵押擔保權能;四是搭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五是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確保試驗區真正成為改革的載體、真正收獲改革的實效和紅利,《意見》明確提出,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要在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率先取得突破。這意味著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的設立,將遵循少而精、質量第一的原則,發揮試點引路的重要功能。到了2019年年底,國家發改委等18部門同時印發《方案》,可見分量之中。
《方案》明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將分“三步走”來實現——2022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2035年,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紀中葉,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成熟定型。這預示著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整合支持試驗區改革探索力量,并以地方性法規、制度等方式固化改革成果,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等。明確改革重點、為改革“探路”、為基層探索搭建有效平臺,創建一批城鄉融合發展典型項目,讓經濟發達地區、都市圈和城市郊區在體制機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構筑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