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2 10:46: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李紅梅
生了大病,沒想到報銷后自己只花很少的錢;得了慢性病,今年慢病藥品門診也能報銷;腎衰竭需要長期血透,經過醫療救助后,錢花得少了,全家有了希望……最近,各地醫保扶貧政策落地,讓更多患大病、慢病、重病的貧困人口不再發愁。
這一良好局面,源于基本醫療保障對貧困人口醫療需求進行特殊保障和傾斜支持。為避免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2018年10月我國出臺《醫療保障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專門針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特困人員等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工作提出解決方案。目前,農村貧困人口參保率達到99.8%,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后,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超過80%。2018年“三區三州”因病致貧人口較上年減少16.3萬人,其他深度貧困地區因病致貧人口較上年減少109.3萬人。讓所有貧困人口患了常見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不僅彰顯社會的文明程度,更體現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使每個人都機會均等地擁有健康權益。
但實踐中,一些地方也出現了過度保障的情況,導致小病大治、“賴床不走”、爭當“偽患者”的現象,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這與“全免包干”的地方沖動有關,也與一些醫療機構小病大治、希望病人越治花費越多有關。如何規避醫療機構以此作為騙保手段,如何監控治療質量確保對癥治療、合理施治,如何控制不合理費用的增長,探索建立區域內醫療衛生資源總量、醫療費用總量與經濟發展水平、醫保基金支付能力相適應的調控機制等,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總結經驗。過度和不足都需要矯正觀念,沉下心做好細致核算,以精準的思維做好扶貧工作,才能在費用和需求之間取得完美平衡,實現減貧目標。
實現精準脫貧需要進行精準識別、精準施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一個家庭在扣除基本生活費后,醫療支出超過剩余收入的40%,就屬于“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據測算,我國的“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大體上相當于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水平,超過這個支出水平的人群屬于大病人群。在這些人群中,又區分大病患者和長期慢性病患者,他們當中一些人是因為長期缺醫少藥、飽受困擾導致身體積弱繼而帶來家庭貧困,還有一些人是因為患先天性疾病長期拖累而導致家庭貧弱,如何對他們進行精準施策以及建立長期慢性病的管理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索。如今有了良好開頭,接下來需要更精確地瞄準貧困人口需求,結合個體、家庭、當地實際,建立精準脫貧長效機制,并與健康扶貧相結合,提高當地醫療服務水平,增強可及性,讓貧困人口不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始終關注貧困群體,保障人人都能享有健康,是中國打造這張世界最大醫療保障網的出發點和重要使命。消除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現象,才能讓保障網越織越密,穩穩地托起每個人的健康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