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12 10:49:33
來源:紅網 作者:史俊逸
近日,筆者在陪同領導下村調研過程中,聽基層干部談及村上發展支柱產業,鼓勵黨員群眾種植了400多畝果樹。當問到水果產銷問題,以及產業后續發展計劃的時候,村干部僅僅談了想一三產業互動、搞旅游觀光開發,但具體如何實施卻沒有詳細規劃和思考。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發展支柱產業是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是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基層干部抓產業促振興的思路并無不妥,但并不是挖點坑、種點樹、有點規模就是產業發展的全部過程,引得進、盤得活、發展得好的產業才是有希望的產業,否則與“植樹運動”又有何區別。
產業發展好不好,百姓最有發言權。發展產業的初衷是要帶領群眾致富,百姓生活有沒有向好的改變就是最好的答卷。媒體報道過很多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新聞,讓公眾看到了產業發展的前景,也讓農村群眾格外有信心。不過,近來也有一些“悲情營銷”現象屢見報端,引發不少農民擔憂,產業是發展起來了,可水果銷不出去該怎么辦?
事實證明,“悲情營銷”不過是種營銷手段,與真實情況背道而馳,但群眾的擔憂也并非杞人憂天。就如筆者接觸到的想搞一三產業互動的村干部,連農民種植的水果如何銷售都沒有考慮,全靠群眾自力更生,自然無法給群眾強力信心,還指望后續有多好發展也不過是種妄想。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已經預示了農業大有可為、農民大有作為絕非夢想,而是實實在在擺在農村群眾面前的發展良機。在這樣的大環境中,基層農村干部更應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共同商定產業發展規劃,以現代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來推動支柱產業發展,而不是簡單只想大推快干,走一步算一步。
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才知道。產業符不符合本村實際、符不符合群眾需求、符不符合市場需要,也只有充分調研之后才能預估。調研過程其實也是去蕪存菁的過程。無數成功經驗告訴我們,發展支柱產業,必須要有“精品”思維才能取得成功。
這個“精品”至少有兩層解讀。其一,要有精準定位、精細規劃、靜心組織實施,因地施策,把產業當作事業來干,讓群眾有奔頭、有盼頭,這樣才能凝聚全面振興的奮斗活力。其二,要做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钡漠a業,才能讓產業成為地方發展的“名片”,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本地建設。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農村發展會越來越好已成共識,但各地如何搶抓機遇、實現鄉村全面振興,仍要穩中求進。村干部在抓產業、謀發展之前多一點謹慎、多一些深思熟慮,讓產業成為“精品”,或許才能走得更穩、走得更遠,讓群眾更加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