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王能干——
想方設法吸引更多人才服務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特別是新一代青年人才。”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王能干認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人才是關鍵。
在農村工作40多年,王能干對大冶市保安鎮農科村427戶、2020人、9個村民小組的情況了如指掌。鄉村振興落實到哪些地方?王能干介紹,以廁所革命為例,“農村以前都是露天的旱廁,每逢下雨臟水四溢,對環境污染大也損害村民健康。”經過近年的廁所革命,他所在的農科村已徹底改變了臟亂差的現象,村廁所覆蓋率達到90%以上,6個村小組廁所污水直排污水管網,進入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123戶設置了三格化糞池。
村廁所改造的同時,生活污水也能再利用。王能干表示,農科村已經建立健全了“收集—處理—利用”農村生活污水綜合治理體系。全村村民家中的糞水及生活污水都通過管道集中進入集水池、調節池,再經過生物轉盤沉淀糞便等雜質,最后從排放口流出無色無臭的達標凈水,可直接排入溝渠,用于農田灌溉等。
“村民的生活環境質量日益提高,但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特別是新一代青年人才。”王能干認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應該是吸納人才的集結地,但老齡化嚴重,留不住青年人,是農村普遍面臨的問題。
王能干建議,為了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需要,激發村級組織的活力,建議建立村干部工資保障機制,讓工作成效與工資考核掛鉤,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吸引更多人才服務鄉村振興。(特派記者 江楚雅 北京報道)
全國人大代表程夢醒——
加強職業技能的培訓 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
作為一名返鄉創業者,全國人大代表程夢醒有一個小夢想,期待有朝一日設立一個返鄉創業基金,用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
程夢醒是一位典型的返鄉創業者,2014年大學畢業后,她選擇回到老家湖北省應城市三合鎮三結村,傳承豆皮(也稱豆絲)制作手藝進行創業。一年之后,程夢醒的工廠正式投產,其創新研發的五谷雜糧養生豆皮供不應求。
“這兩年,豆絲產品生產長期處于飽和狀態,晚上也會趕訂單。”程夢醒介紹,她之所以能將豆絲做好,是因為她給自己定了兩個標準,一個是質量,一個是誠信,產品堅持這兩個標準,口碑也就越來越好了。
她計劃今年進一步擴大產能和市場,針對不同人群開發不同的產品,豐富豆絲產品品類,并通過電商渠道來擴大銷售。但由于農村年輕勞動力的不足,程夢醒對自己的產業計劃還略有猶豫。在程夢醒看來,農村年輕人最初是為了家庭外出打工,當孩子逐漸長大,外出務工者多數還是希望回到家鄉陪孩子、陪老人。
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 程夢醒說: “首先需要媒體正能量的宣傳,以及社會的包容。”在創業初始階段,不少人對她并不看好,身邊不乏一些不同的聲音。當她事業逐漸步入正軌,部分人的觀念發生轉變,平常會主動過來幫忙,因為他們認識到農村一樣有機會。她表示,“鼓勵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政府可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向返鄉創業者傾斜。”政府可加強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培訓,如開展電商技能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和技能。可對創業項目進行跟蹤輔導,如項目風險提示等。搭建起政府、高校、企業與創業者之間合作交流的平臺。
程夢醒夢想著有一天能設立一個創業基金,用感恩的心來回報社會。她說,目前自己還沒有能力,但自身的創業經驗可以和他人分享。歡迎更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就業。(特派記者 張衡 北京報道)
全國政協委員江利平——
健全完善四位一體健康扶貧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江利平認為,對于健康扶貧政策不明晰、健康扶貧任務重,縣級財政壓力大、醫療機構資金周轉困難、墊資壓力大等問題,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健康扶貧工作是有效的解決方式。
江利平介紹,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扎實推進,絕大部分身體健康、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逐步脫離貧困,老年人、殘疾人和重病患者成為貧困人口的主要人群。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顯示,有的省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占存量貧困戶的48.55%。
此外,定點醫療機構對住院的農村貧困患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和“一站式”結算,各地定點醫療機構需要墊付大量資金,結算耗時較長,在資金上有一定的壓力。
對此,江利平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健康扶貧的相關政策,對“保基本、兜底線”作出具體規定;進一步健全完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保險”四位一體的健康扶貧機制;大力加強基層醫療提升工程,夯實健康扶貧基礎。比如,開展村醫培養工程、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能力、大力完善“向基層傾斜”的人才政策機制;進一步強化貧困地區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包括更加注重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和疾病防治、更加注重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更加注重貧困地區健康信息化建設。(特派記者 江楚雅 北京報道)
全國人大代表宋慶禮——
農村創業者要學會“學習”和“堅持”
“農村創業大有可為,只要人勤快,不怕吃苦,一定可以奔小康。”在全國人大代表宋慶禮看來,農村創業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學習”和“堅持”這兩個詞,對農村創業者而言尤為重要。
2008年宋慶禮退伍回到了家鄉恩施鶴峰縣五里鄉南村。他看中家鄉獨特的山林資源和獨有的“六趾雞”,包下了兩個山頭,建立家庭農場,開始嘗試放養。他的養雞規模從最初的200多只,增長到4萬多只。
盡管宋慶禮已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雞司令”,回顧創業過往,農村融資難問題也是他曾經面對過的問題。宋慶禮說,他為農村融資做了一個等式,即誠信加可行項目等于易融資。在可行項目上,他創業之初找銀行貸款,當對方知曉他是從事雞鴨養殖時,表現得很為難。如今,項目做起來了,大家都覺得這個項目好。“金融機構涉農貸款評判標準,應針對農業項目的特性,不斷向基層下沉,讓資金用到實處。”
“當創業者組建起家庭農場或專業合作社,相關對口職能部門應能積極主動服務。” 宋慶禮說,如從事畜牧養殖的,當地畜牧局應多開展相關技能培訓或上門指導,給予實際可操作性的建議,讓創業者少走彎路。
在宋慶禮看來,創業者自身應貫徹兩個關鍵詞:“學習”“堅持”。宋慶禮說,農村創業者要不斷“學習”,不能與時代脫軌,要具有電商、財會、融資等方面專業知識,也要學習國家政策和法律。
“農村創業項目有其地域性和特色性,創業者如果對一個項目不能堅持,是很難做起來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宋慶禮說道。
宋慶禮回顧了自己創業過往,他認為,如今農村創業大有可為,只要人勤快,不怕吃苦,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特派記者 張衡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