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幫我家孩子投個票吧!”“麻煩給我們家×××投個票,一人可投3票哦~”……相信大家都有被朋友圈的各種投票捆綁的經歷。浙江省教育廳日前發(fā)布《關于規(guī)范校園網絡投票活動的通知》,明確涉及學生(幼兒)個人榮譽的各項評選活動原則上不采用面向社會的網絡投票。
省教育廳的這個通知下得很有針對性,讓人想“手動點贊”。時下,各種求投票的朋友圈信息實在太多,說它是一大公害,并不過分。學校在搞,社會上的各種評比也在搞,朋友圈里幾乎隔三岔五就有這么一次投票,有時候,一天甚至有好幾條,發(fā)在朋友圈里的可以當沒看見,可是朋友都把鏈接發(fā)到你的個人微信上了,你好意思不投?一兩次可以,投多了沒有不發(fā)牢騷的,不要怪家長沒有耐心,實在是這一類的投票并無意義,不僅不公平,而且副作用很多。
首先這并不科學。學生的才藝、能力、口碑怎么樣,最有發(fā)言權的應該是老師和同學,如果老師同學的意見還不足以下結論,應該去請教專家。那么,那些被拉票的人大多數(shù)既不了解情況,也不具備專業(yè)的辨識能力,如此趕鴨子上架,不是強人所難嘛。
網絡評比要科學,要求參與人群的數(shù)量足夠多,群體類型足夠廣,這就跟豆瓣評分是一個道理,投的人越多,越能消除主觀因素,越能覆蓋刷分行為,分數(shù)就越接近電影真實的水準。問題是一個學生類的評比項目能吸引來多少觀眾投票呢?誰又有這么多的工夫去投這些票呢?有些投票不是打打勾、做個選擇題這么簡單的事,還要關注,還要下載APP,還要注冊,與其說是拉票,不如說是另類營銷。
于是科學性沒體現(xiàn)出來,弊端倒是先顯現(xiàn)出來,誰拉的人多誰的分數(shù)高,誰的朋友圈給力,誰的分數(shù)就給力,最終演變成拉人頭,搞關系,甚至不惜發(fā)紅包換取支持,搞得家長筋疲力盡不說,關鍵是這么評出來的東西無非是人脈金錢的比拼,跟最終的才藝一點關系都沒有。
如果讓這些投票得來的分數(shù)做主,不但于事無補,反而會埋沒真正的人才,這一點恐怕設置投票程序,或者每個參與投票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之所以有人樂此不疲,無非是想漲點人氣,更有一些機構打的是借機漲粉的算盤。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有個評選鍍鍍金身,有總比沒有好,家長幾乎沒有抵抗力,商業(yè)機構可謂深諳家長的心態(tài)。對商業(yè)機構而言,只要人氣能攢下,點擊率能上去,公平又值幾個錢呢?
這樣一股風氣得不到制止,受害的其實是教育本身。造假風盛行,投票淪為商業(yè)操作,不良之風滲透入校園。當孩子明白這里面的道道,又作何感想?他是會感嘆自己才藝不夠,還是會埋怨家長的“無能”?
現(xiàn)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通知》為減少拉票行為開了個好頭,可是這還不夠。其實,學校里的拉票評比還算比較克制的,更值得關注的還是社會上的各類拉票評比,學校可以令行禁止,可社會上的拉票評比,又該誰來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