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朋友圈許多人都被一篇公號文章弄哭了。在這篇題為《“她不死,我也死不成”》的文章里,講述了拾荒老人蔣貴英一家的故事。
蔣貴英一家四口,她今年81歲,丈夫88歲,長年肺病,女兒58歲,6歲時患腦膜炎,“后來人就傻了”,還有個外孫,剛出生時父親就因病去世了。在許多年里,全家人的主要生活來源靠蔣貴英拾垃圾賣點錢,她也因此被人稱作“口袋婆婆”。也因如此,這篇文章喚醒了網友們普遍的同情心。
這篇文章有許多感人的地方,比如有一個叫“彈簧”的公益人士,經常受網友所托,買東西看望蔣貴英。婆婆長期搭乘的公交車,所有司機都主動不收她的車錢。連城管都從來沒有攆過她,不時還會買碗面條給她??梢?,這個社會還是好人多。
從這家人的生活境遇看,即使有政府扶助恐怕也是杯水車薪,遠不足以讓這家人擺脫窮困窘境。蔣貴英一家長期處于極度邊緣狀態,固然有其自身因素,但從社會保障的角度看,類似家庭正屬于政府托底救助的典型對象。可是為何政府救助力量卻沒有發揮必要的作用呢?
蔣貴英一家在成都屬于外來人員,在她的老家資陽,又可能是因為她們一家常年在外,因而難以及時了解情況和幫扶。事實上,目前國內的社會保障相較以往已經有了很大進步,全國城鄉普遍建立和健全了困難群眾救助體系。而蔣貴英一家的遭遇,則表明這個體系仍有不足之處,特別是對外出(外來)人員,普遍存在類似“兩頭不靠”的情形。
再有就是,即便有各種社會保障措施,其在申領、發放方面也存在門檻高、手續多等問題,保障水平也是基礎、初級的,難以有效應對類似極端個案。例如,四川省從今年起開始實施高齡津貼制度,年滿80~90周歲低收入老年人“每人每月不低于25元”,但采取的是自愿申請原則,由村(居)受理、鄉鎮(街道)審核、縣(市、區)審批。一個月25元,高齡補貼如此高不可攀,其落實情況如何也就可想而知。
所以,要想改變“口袋婆婆”一家的命運,不僅亟待民間慈善組織的介入,而且迫切需要提高政府的社會保障水平。換言之,當前社會保障要從低水平、?;鞠蚓毣?、精準化過度,提高辦事效率和補助標準,確保困難人群得到及時救助。在為蔣貴英掬一把同情淚之余,重要的是我們生活的城市還有沒有“口袋婆婆”,且怎樣去幫她們改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