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12 08:57:5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堂吉偉德
“這么多年來為企業減負,有些稅降了,可是費并沒有降下來多少。我認為應該加快立法,將非稅收入也納入到法治軌道。”全國人大代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尹中卿近日接受采訪時表示,收稅和收費都要經過法定程序,稅收應該法定,非稅收入也應該法定。
稅收法定是指由立法者決定全部稅收問題的稅法基本原則,即如果沒有相應法律作前提,政府則不能征稅,公民也沒有納稅的義務。稅收法定原則是國際通行做法,也是實現稅收法治化的基礎要件,只有做到稅收的法定化,才能最終實現法治化。稅收法定化關乎稅收的嚴肅性和嚴謹性,規范著權利也約束著權力,也只有實現稅收的法定化并履行相應的程序,才能避免公共用品“45天三次上漲”式的隨意性。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教訓來說,實現稅收的法治化都迫切而重要。
目前,我國有6個稅種實現了法定化,從無到有的破題是重大進步,在稅收法定化的共識下,可以預期的是,實現稅收的全面法定化指日可待。不過,稅收法定只是一個方面,實現非稅收入法定化同樣不可或缺。唯有如此,才能把征收稅費的權力關進籠子中,真正實現稅賦的均衡與公平,讓公民的財產權得到更好的保護,若只是規范了征稅行為而無以規范非稅收行為,則無法實現全面而真正的法治化。
非稅收入主要包括專項收入、行政事業性收費、罰沒收入和其他收入。財政部公布的2017年全國財政收入數據顯示,1至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306億元,同比增長9.8%。其中,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80074億元,同比增長10.9%;非稅收入14232億元,同比增長4.4%。非稅收入作為一種隱性收入或者變相稅收,跟稅收在性質上并無本質差異,皆屬公共財政的重要構成。不過,相比于稅收的法定化而言,由于非稅收入同樣涉及標準、范圍、數量、結構等,并與企業和個人的利益息息相關,其占比與社會負擔呈此消彼長的關系。
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現象一度泛濫成災,跟非稅收入的未能實現法定化,對權力缺乏約束有著直接關系。一些地方和部門為了拓寬收入渠道和增加收入總量,便想著法兒創收營利,把非稅收入作為主要手段,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路徑依賴,達到了欲罷不能的地步,成為三亂現象的根源。特別是一些地方的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占比極高,成為穩定增長的重要隱患。
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認為,當前非稅收入存在著不規范、不透明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他指出,有的基金項目一收就是好多年,收上來的錢到底是怎么用的,效果如何,還是一本糊涂賬。讓非稅收入從糊涂賬變成明白賬,實現法定化是其基礎要件和保障條件。也只有做到了非稅種法定、非稅收要素法定、程序法定的“三法定原則”,才能增加確定性和避免隨意性,把非稅收入真正收好、管好和用好,既體現公平,又兼顧效率。
稅收與非稅是一體之兩面,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既然稅收法定是實現法治的必然,則非稅法定同樣應“同等對待”。當務之急,則應在強化稅收法定的同時,意識到非稅法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兩手抓兩手硬,實現稅與非稅的同步推進,為實現稅費收入法定化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