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2-27 09:29:05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作者:堂吉偉德
對于近日網上傳播的“3月1日起實行駕駛證銷分新規”,2月24日晚,記者從公安部獲悉,為更方便群眾網上處理交通違法,防范“黃牛”非法牟利,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近日進一步完善了互聯網交通安全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在原有可以處理本人名下機動車交通違法的基礎上,新增了自助處理非本人名下機動車交通違法的功能。
所謂銷分新規,指的是從3月1日起,幫他人處理電子眼扣分必須提前面簽,一個人最多只能同時綁定3輛其他人的車輛,一輛車最多也只能同時綁定3個其他人的駕駛證,一個人歷史累計綁定其他人的車不得超過5輛。這個規定的出臺,本意是方便群眾網上處理交通違法的同時,又有效防止“黃牛”滋生的空間,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輕松辦理違章,不過卻引來輿論的討論和爭議,其間不乏“找‘黃牛’的成本又高了”的說辭,原因值得深思。
“黃牛”代銷違章扣分,是一個久治不絕的頑癥。為此,公安部交管局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治“黃牛”。隨著相關交通違法處理新規的實施,“黃牛”生存的空間雖然得到了極大的遏制,卻并沒有得到根治。在網上百度“銷分”等關鍵詞,就能輕松地找到銷分“黃牛”的聯系方式,這儼然已經形成了一種利益鏈條,“黃牛”甚至公開售賣“代扣分”,要價12分5000元。2016年12月,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成功破獲省內首例“黃牛”買賣駕駛證記分案件,“黃牛”、出售駕駛證記分等人員共6人已被正式行政拘留。2017年5月,江蘇南京破獲了一起“黃牛”買分賣分的治安案件,“黃牛”被以行政拘留十天,并處罰款500元的治安處罰。然而,一個揮之不去的疑問是,何以“黃牛”依然如此猖狂,并能輕松搞定違章銷分呢?
深究這當中的原因,技術漏洞只是一個方面,更深層的原因或許還在人為。今年1月份,安徽省懷寧縣人民法院判決了一起“黃牛”行賄協警幫助銷分的刑事案。短短3個月時間內,“黃牛”竟行賄協警近15萬元,與協警“狼狽為奸”進行駕照代銷分。沒有內鬼和利益尋租,就不會有防控體系的“牛欄關貓”,無論是醫托,還是票托,抑或血頭,“黃牛”泛濫都有一個相似之處,在看似嚴密的防控措施背后,都有內部尋租潛藏在內。
“黃牛”銷分亂象由來已久,“最嚴措施”一再出臺,但依然處處可見“黃牛”活躍的影子。從已有的經驗來看,“駕駛證銷分新規”增加的只是代銷的技術難度,卻未必可達到讓“黃牛”望而卻步。
治人者必先自治。火車實名制未能解決火車“黃牛”,駕駛證銷分新規未能解決銷分“黃牛”,實在值得深思。對銷分“黃牛”的打擊,除了效仿治理腐敗中“行賄受賄同罪”的原則,對買賣雙方都給予相應的處罰,更要立足于整肅內部的管理,從嚴打擊內鬼和內部尋租,堵住了管理上人為因素,才能讓技術防控真正發揮作用。否則,再好的政策善意和制度補丁,都會引發不同程度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