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指出,這是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我國區域發展的新部署,對我國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
《21世紀》:十九大報告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哪些任務?
王一鳴: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今后一個時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任務,主要包括:
第一,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老少邊窮地區是我國特殊類型困難地區。要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真正為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創造條件。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邊疆地區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要加快邊疆發展,提升沿邊開發開放水平,加強邊境地區基層治理能力建設,鞏固和發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確保邊疆鞏固、邊境安全。
第二,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今后一個時期推進西部大開發,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加快建設內外通道和區域性樞紐,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提高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第三,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近年來,受深層次體制性因素影響,東北地區發展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必須從深化改革上找出路,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市場主體的不合理干預。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真正確立國有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市場競爭力。積極改善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
第四,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具有連接東西、貫通南北的區位條件和產業體系較為完整的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要進一步發揮優勢,加強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和物流設施建設,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和物流體系。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依托功能平臺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加快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
第五,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東部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對全國經濟發揮著重要的增長引擎和輻射帶動作用。東部地區率先實現優化發展,必須加快在創新引領上實現突破,充分利用和拓展創新要素集聚的特殊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率先實現產業升級,引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
第六,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優化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推進交通、生態、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構建一體化現代交通網絡,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優化產業布局,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的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努力將雄安新區打造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第七,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經濟帶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通江達海,是我國人口、經濟、產業最為密集的經濟軸帶。近年來,隨著開發強度增大,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形勢日趨嚴峻,必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建設沿江綠色生態廊道。在此基礎上,以暢通黃金水道為依托,建設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優化沿江產業和城鎮布局,實現長江上中下游互動合作和協同發展。
第八,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我國是海洋大國,海洋在國家發展全局和對外開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必須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要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為建設海洋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形成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對此,應該如何理解?
王一鳴: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板塊。要按照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培育發展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的要求,繼續推進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長江中游、中原、哈長、北部灣等城市群建設,形成一批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促進國土空間均衡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城市群。強化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加快城際快速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2016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1.2%和57.4%,比2012年末分別提高5.9和4.8個百分點。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拓寬落戶通道,確保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左右。
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
《21世紀》: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對此你有何政策建議?
王一鳴: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關鍵在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加快建立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
其次,要創新區域合作機制。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支持產業跨區域轉移和共建產業園區等合作平臺,鼓勵創新區域合作的組織保障、規劃銜接、利益協調、激勵約束等機制。
再者,要完善區域互助機制。完善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制度,創新幫扶方式,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等幫扶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自身發展能力,促進對口支援從單方受益為主向雙方受益深化。
第四,要建立健全區際補償機制。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依托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健全資源開采地區與資源利用地區之間的利益補償機制,加大對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促進區際利益協調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