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3月7日開始,江西贛州某中學學生劉某接連給多部門寫信舉報學校違規補課收費,被校方多次“談話”。本學期開學前,班主任以學校名義給其母親發來一條微信:請劉某換一個學校。校方隨后回應,此舉系班主任個人行為,并稱已多次上門勸其返校,但劉某拒絕返回學校繼續上課。據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學校解聘。
多次實名舉報,多次“被談話”,最終遭到班主任“勸退提醒”,盡管勸退學生的班主任已經被學校勸退了,盡管縣教育局及該中學都表態支持孩子重返校園,但,這幾個月的刀來劍往,明眼人都能窺見其間的不堪。
有幾個問題值得好好追問一番:第一,在校生實名舉報,且反映的是母校的問題,作為舉報信息接收方,自然心里清楚信息泄露的打擊報復概率。遺憾的是,劉某屢次舉報,還是屢次被泄密。那么,這個監督舉報機制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誰在通風報信、誰在拖延不決?第二,據當事人稱,自從舉報之后,“我的班主任、年級組長以及校長不斷通過面談和打電話的方式騷擾、威脅我和我媽?!币e證這些內容的真實性,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
當媒體問及為何學校和當地教育部門一直沒有回應劉某的舉報,當地教育局綜治辦主任表示是“為了避免讓孩子陷入輿論漩渦”。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者對監督舉報呈這種姿態,上級主管部門對孩子的正義感如此含混,校方“不斷通過面談和打電話的方式騷擾、威脅”,又有什么稀奇的呢?
有償補課是個什么問題、違規收費是個什么性質,這些司空見慣的問題,都抵不過對孩子實名舉報的打擊報復來得憤懣而惡劣。尤為難得的是,劉某是在2016年9月以580分的中考成績(滿分780)考進該中學的。又因成績排名年級第20位,成為學校“免費生”,換句話說,被劉某舉報的“補課費”,他壓根就不需要交。這種“多管閑事”的勇氣和膽識,恐怕比掏錢后的舉報更難能可貴。
“如果所有人都選擇將就,那這個世界就永遠只能是湊合。”這話不是名人名言,是這名劉姓少年對舉報事件的總結。拯救這個暫時不想上學的少年,是地方教育部門的責任和義務;而嚴查實名舉報背后的疏漏,則是權力者回應輿論與民意的最好態度。一句話,哪怕是罰酒三杯,也請揪出泄露“因舉報被勸退”學生信息者的真實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