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斯坦福大學國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教授羅斯高(Scott Rozelle)在某平臺上發表了題為《農村兒童發展怎么影響未來中國》的演講,刷爆了朋友圈。
這個演講揭示了當下中國教育,特別是農村教育領域存在的重大問題,分析了教育落后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其研究深度與演講風格給人以深刻印象。但是,我認為,羅斯高先生對解決問題所提出的辦法尚值得商榷。
農村教育形勢頗為嚴峻
羅斯高以大量數據支撐其研究,這些數據或出自官方統計,或來自其主持或參與的調查系統,應屬可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得到國家的重要支持,政府多年前已經取消了農村學校的學雜費、書本費,并對學生提供午餐補貼。此外,還給貧困地區兒童免費發放營養輔助劑,對家庭貧困大學生發放無息貸款。盡管有這些措施存在,但誠如羅斯高先生所言,我國農村教育形勢仍相當嚴峻。
其一,按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我國勞動力總量中,只有約25%受過高中以上的教育,而中等收入國家此數的平均水平是72%。
其二,增量數據也不樂觀。2013年,中國農村的可比學齡人口中,上高中的人口是37%,要顯著低于一些發展程度已經很高的國家在可比時期的水平,而同一指標城市要顯著好于農村,甚至略好于美國。因此,單就農村指標看,對于中國能否進一步提高發展程度,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羅斯高深表憂慮。
其三,在農村初中學生中,年級越高,有讀高中意愿的學生的比例越低;且能看出,越是貧困地區,這個比例也越低。
此外,羅斯高團隊在10年里收集了13萬個學生的資料,發現27%的學生貧血,33%有蛔蟲,25%的學生視力過弱。這些學生將構成低能勞動人口,總量會達4億。
其他相關學者也許對以上數據和判斷有所質疑。例如,中國中小學教材的某些理工學科內容在深度上要超過很多國家;中國勞動者的自學能力也比較好等,都可能成為羅斯高判斷的修正因素。中國關于“城市”與“農村”的流行定義,也迥異于很多國家,所以也需對有關判斷做出修正。但無論如何,羅斯高先生所做的基本判斷是無可懷疑的。
是什么拖了農村教育的后腿
教育領域出現上述嚴峻問題的成因是什么?羅斯高的演講對這個問題基本未作回答,但我們可以從他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中了解到他的看法。他說,“馬上就要想想,怎么讓媽媽留在農村,讓她怎么教她的孩子。”在這里,我要說的話比他多。
造成教育落后及農村部分人口認知能力低下的原因大體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問題的存在當然與基礎教育及營養改善計劃投入不足有關。
其次,營養改善難又與很多因素有關。憑我自己的生活經驗及后來調查了解,中國農民的烹調方法原本就有問題。中國人的正餐多吃熟食,農村居民尤甚。高溫烹調造成營養損失,并影響智力發育,已屬科學常識。但如果多吃生食,就要求家庭擁有好的衛生設施及清潔自來水。盡管近年情況有所改善,例如江蘇省農村家庭幾乎全部能夠使用清潔自來水,但很多省份的農村還不行。此項改善所需要的財力,決不少于基礎教育開支。
再次,農村經濟落后,農民家庭收入低下,直接影響到農民對高中教育的“選擇意愿”。我國很多農村的學校被撤銷,直接原因是學生數量下降。學生過少的學校,要想提高教育質量,難度很大。我的調查發現,大量農民家庭會將孩子送到縣城以上級別的城市去讀初中或高中。縣城高中一個年級編出十幾個班的情況屢見不鮮。公共服務邊際費用顯著遞減的規律在教育上也比較明顯,多編幾個高中班,政府花不了多少錢。
與之相比,低收入農民家庭的孩子及其父母選擇讀高中的意愿低下,才是主要問題。農村孩子在初中畢業以后,剛好進入勞動年齡。如果一個農民家庭很貧困,孩子初中畢業后繼續讀高中的相對機會成本會非常高,因為他們所放棄的打工收入會占到家庭收入的相當比例。
此外,農民越窮,未來收入的貼現率會越高,讓孩子上大學的成本也越大。這些原因導致了農村窮人家子女讀高中的意愿沒有富裕人家的意愿高。所以,對于貧困農村家庭,提供受教育機會固然重要,但要讓教育投入有效率,必須下大力氣解決農民家庭的貧困問題。
按羅斯高先生的說法,讓“媽媽留在農村”,也不是絕對做不到,雖然按我們的調查,女性離開農村以后,最是義無反顧地不肯回去。即便她們留在農村,若還是過貧困日子,在宗法關系的壓力下生一堆孩子,教育問題同樣還是解決不了。
更快城市化才是解決之道
讓“媽媽留在農村”,并做富裕家庭的主婦,那當然再好不過,這種情況下,農村教育也會得到改善。
事實上,我國政府正在努力消除農村貧困,近兩年每年在農村脫貧方面花的錢,幾乎是前些年平均水平的10倍。在農村脫貧工作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大約1000萬規模的人口離開家鄉,到更合適的地方去,包括到城市去。這意味著,在這些地方政府將不需要辦學校,也不需要建設昂貴的基礎設施。
按我的估計,動態地說,在中國如果專業農戶能剩下約3000萬戶,留在農村的人口才會和城市家庭一樣富裕,這個時候,“媽媽留在農村”才能比較安心。
如果不讓農民更多地進城,卻又讓現有農村變成“美麗鄉村”,讓農民富裕得像城市家庭一樣?當然不可能。
因為人地比例的制約,如果太多家庭搞農業,難以形成專業化農業,農民肯定富裕不起來。如果僅靠國家財力把農產品價格托高,讓城市居民通過購買農產品向農民輸送利益;再加上政府其他財力,包括大量興辦學校,這等于變相地把農民養起來,其實既無效率,也不公正。
我最近在某省做了一個調查,當地政府建設他們所設定的“美麗鄉村”,僅設施投資一項,每一個自然村需要500萬元人民幣。全國300多萬個自然村一起搞,花錢會十分驚人,僅其每年的資本折舊,社會也難承擔。
在這種情況下,窮人進城顯然更容易得到幫助;同樣水準的基礎設施及文化服務,在城市比農村更省錢。
如果未來的農村社會是一個沒有窮人的社會,那時,農村教育及兒童營養也將不是問題。但是,在這個目標還沒有實現之前,政府繼續加大農村教育投入,同時以更大力度推進城市化,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