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今天大城市的現狀不符合大家對“理想城市”的定義的話(比如不要有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綠化的面積大一點,房子大一點,生活成本低一點等等),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還是往大城市去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今天,給大家講的題目,我定義為“城市的新生”。
上海對標紐約、倫敦:有對比,才有差距
我來自上海,因為個人家庭的原因,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我們在上海提出了一個愿景,這個愿景在規劃里表述為:
上海要追求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要建設一座創新之城、生態之城和人文之城。
提出目標是非常容易的,但怎么去實現這個目標?事實上,今天很多城市建設的方法,恐怕未見得離這樣的目標越來越近,甚至有可能越來越遠。
如果上海未來對標紐約和倫敦這樣的城市,能不能做到呢?
如果簡簡單單地從中國的經濟體量角度來講的話,其實你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因為中國經濟的體量迅速超越美國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中國會很快成為全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在這樣一個大的經濟體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5倍左右,產生一個紐約或倫敦這樣的城市其實并不奇怪。
但是,來看看紐約和倫敦的數據,就會知道“差距在哪里”。
紐約:截止2008年,36%的紐約人是在美國之外出生的,48%的紐約人在家里使用除了英語以外的其他語言。
倫敦:2011年,倫敦的常住人口中,出生在英國以外的居民占37%,外籍居民占24%,白種英國人比例從2001年的58%減少到45%。
再看外籍(國籍)的情況,目前紐約的常住人口居民中,外籍的居民占比24%。而現在中國非本地戶籍的常住人口,在北京和上海達到了40%。我們一直在說“外地人太多了”。如果按照這個邏輯說,在紐約和倫敦的外國人就太多了。
在中國,如果要建設一個全球的一線城市,且不希望我們的人口結構未來變成紐約、倫敦這樣,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假定,即“北京人、上海人的二代和三代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人”。
大家會相信這個假設嗎?如果你要相信的話,不好意思,我覺得可能你瘋了。
如果真的想讓上海、北京,包括深圳、廣州這樣的城市能引領中國,代表國家跟世界上其他的全球城市同臺競爭,你首先要吸引的是來自于國內外的最頂尖的人才,這首先就會體現在城市的人口結構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今天離建設全球城市的這個目標實在太遠了。
紐約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但是“我要去”
剛才講“要吸引人才”,接下來的問題是“要怎么吸引人才”。如果從尊重人的自由選擇的角度來講,一個人在一個城市離開還是留下,就看兩個變量:第一個變量是收入,“你在這個城市能掙多少錢”;第二個變量是支出,“收入超過支出越大,這個城市對你的吸引力就越高”。
當然,這里面并不是別的因素不重要,這是為了高度簡化。在考慮收入這個因素之外,你可能還會考慮到這個城市其他的特征,比如這個城市的消費是不是多元化,環境是不是美好。至于支出方面,除了住房成本、服務成本以外,你當然也會考慮到這個城市的通勤需要花多長時間。
我把整個分析框架的高度簡約到就關注這兩個變量。而在支出這一端,有兩個支出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城市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成本:
一個是住房;一個是服務價格。它們是人們生活在一個城市所要考慮的最重要的兩個成本。在你的每一天生活中,很多東西不是本地生產,是從外面運進來的——這些跟你本地的土地成本、住房成本和勞動力成本關系并不大。但是,住房和服務必須是本地生活的。
而這兩個支出的成本其實都跟城市的土地政策和人口政策有關系。
2003年以來,中國在人口凈流入的城市,都在控制著土地供應。在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人口凈流入城市,如果你是房地產開發商,你會造房子;如果你有地,你會把土地賣給造房子的開發商造房子,直到碰到兩件事情停下來:
第一、政府說,“我的城市面積已經擴張夠了,你再擴張就到國家森林公園了,不能再擴張了”,這是一種可能性;
第二、你擴張到最后,老百姓說“我不去了,你再造房子我也不買。因為我到那個城市生活的成本太高,每天上班還要花2小時,我不愿意”。
一個是因為政府管制的機制,一個是因為市場機制的選擇。
即便如此,哪怕碰到政府管制、到了城市發展邊界的同時,如果這個人還愿意往里去,你會在市場經濟的國家看到什么——就是“樓越造越高”。
曼哈頓擁有全世界最密集的高樓。但是到今天為止,曼哈頓的城市更新仍然沒有停止。
“紐約是全世界最貴的地方,但是‘我要去’?!薄谖艺f出“我要去”這句話的時候,這背后有些什么考量呢?我想這個考量就是,“我的收入比支出來得更多,我還愿意去”。有些地方倒是便宜,但是當這個地方便宜的時候,收入也會降得更快,這樣的城市大家不會去。
所以,高的收入和高的成本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正決定你在哪里住的其實是這兩個的差額。
當前,一些人口流入地限制人口,限制的又恰恰是從事生活性服務業的人群。然而,城市的這些問題真的是因為人多導致的嗎?
首先,如果真的是因為人多導致的,為什么在西方發達國家的發達城市,會看到在人口增加幾倍的同時,不擁堵也不污染。你應該看到擁堵、污染成倍增加,等比例增加才對。
其次,如果你真的覺得這些問題是由于人多導致的,那把年收入100萬以上的人都趕走,城市就不擁堵了。年收入100萬以上的人要開車、要住大房子,他們占據著比較好的公共資源。
但是從事生活性、消費性服務業的人離開了城市,這座城市的服務成本會提高,它要怎么去競爭、吸引人才呢?
政策上要平衡發展不是讓經濟資源均勻分布,這樣不僅沒有效率,而且會阻礙生產要素,特別是人口的自由流動,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要多。
大城市吸引了高科技人才,一定會帶來對“低端服務業”勞動力的需求。
根據美國的統計,如果一個城市來一個高科技人才,他會帶來一個律師、一個醫生、一個超市收銀員、一個家政服務員、一個餐館服務員。其實,在大城市人口結構里,“高端勞動力”和“低端勞動力”的比重基本上是一比一的。
所以,中國今天大城市缺的不是大學生,缺的是從事“消費性、生活性服務業”的人,當這些行業的成本提高的時候,城市的競爭力實際上是下降的。
增加城市競爭力,最重要的是降低成本
市場經濟的根本原則就是供給不斷適應需求。怎么增加城市競爭力?最重要是降低成本:要有更具彈性的勞動力市場,要讓土地市場跟人口的流動適應起來,要增加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城市更能向理想城市的方向邁進?!俺鞘械男律卑@兩層含義:
第一,中國恰恰要發揮大國人口的優勢,來利用城市的規模經濟,把人口當做資源。
第二,有效的市場和有效的政府相結合,應該是讓供給更加適應需求。同時,從人類發展的未來和全社會的普遍經驗來講,公共服務要講究公正性、公平性,體現城市的包容性,不能把公共服務作為特權給予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比如本地戶籍人口,那不是公正的市場經濟。
(文/陸銘,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