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在中國偏遠山區里的農民,他們的特色農產品也能夠在一兩天之內通過網購、快遞,迅速進入中國的大城市,價格是在當地銷售的若干倍。”
6月27日,在大連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致辭中,李克強總理用這個例子,來闡述如下觀點:如果充分把機遇提供給所有人,只要他們有能力而且愿意創造,他們獲得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機遇。
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主題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李克強表示,要推動包容性增長,就是增強社會公平性,就是實現可持續增長,新工業革命給包容性增長有更大的可能性,給各方帶來更多平等參與的機會。
所謂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就是人類在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3D打印、納米科技、量子計算等各種高科技方面的革命。其所帶來的最大問題是,有可能出現“技術凌弱”的現象。“技術凌弱”,即新技術的優勢會加劇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強弱、貧富關系,優勢向掌握新技術的國家和人群聚集。
“增強社會公平性”等包容性增長的主張,是一劑醫治唯技術論的良藥。包容性增長最早由亞洲開發銀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原始意義是“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略需集中于能創造出生產性就業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
包容性增長核心是“機會平等的增長”。就業、“雙創”、扶貧等,都是包容性增長的“中國實踐”。
互聯網時代,包容性增長能夠讓底層人分享“新技術”的美好。 無論“草根”還是精英,都可以投身創業創新。“雙創”還拓寬了社會縱向流動渠道。在中國遍地開花的快遞網點,不僅創造了就業崗位,也創造了新生活,還縮小了城鄉差距。正如李克強所說:“中國包容性的增長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嚴,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活力。”
過去幾年,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這四年來新增城鎮就業5000多萬人,所以國際權威機構在進行多項經濟指標評估當中,把中國的就業表現列在世界各國的第一位。
針對國際公共治理中存在“大國恒強,小國恒弱”等問題,包容性增長逐步增加了更豐富的要素: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強調投資和貿易自由化,反對投資和貿易保護主義等。
“科學的發展能夠使我們認識一切,惟一的例外是,人類迄今仍不知道如何和諧地共處。”這是行為科學創始人梅奧在代表作《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中,援引一位澳大利亞醫生的言論。他認為,工業革命以后,社會在物質方面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和成就是十分巨大的。但正是這種進步和成就,使社會失去了原有的協調與平衡。
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將創造更多的物質和財富,但所創造的利益和財富能否惠及各方,讓人民共享?如何讓社會更協調和平衡?這個“人類之問”“梅奧之問”,如今可用“包容性增長”來作答。而“讓更多的人、企業、國家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實現普惠的發展”,這既是未來愿景,也是行動路徑,更是2017年夏季達沃斯論壇留給人們的巨大財富。
因此,有理由相信,當第四次工業革命與“包容性增長”進行中國式“金鑲玉”后,必將在“普惠”的名義下增進人類福祉,并讓更多的底層人分享“新技術”的美好。或許只有到了那個時候,才能將“第四次工業革命”改寫成“第四次工業文明”,這才是人類探索新技術進步的終極價值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