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近日報道了某招聘網站推出的《中國新銳中產調研報告》,報告談及所謂“新銳中產”話題。核心內容是:在調研的職場人士中,80后人數最多,占52%。而從年收入看,5萬-10萬元的人群占比最高,為44%。報告通過國內外對中產階級的界定,將10萬-50萬元年薪人群定義為新銳中產。根據調查結果,在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時,中產的荷包主要貢獻給了房子、車子和孩子,真正用于娛樂消遣的支出遠遠低于前述項目。尤其是用于個人培訓上的支出,占比最低。
報告數據顯示,95%的新銳中產伴隨著揮之不去的焦慮感,因此,在最后,專家建議:面對迷茫,新銳中產階層可以更多思考,明確個人價值和目標,用于追逐夢想。
除了提出一個概念:新銳中產,報告算不上有新意。一方面,中產焦慮已經成為社會常識,萬一有一天居然不焦慮了,那才真算是新聞。其次,一看到這些以年薪為衡量標準的報告,肯定很多人心中頓時有一萬只羊駝奔騰而過:在今天的中國,衡量一個普通人或者家庭的財富標準,難道不是房產卻是年薪?
不知道這個報告是如何定義“新銳”的?一代代青年人成長,順利成長成家立業養孩子,新的一定要發生的事情。可“銳”呢?80后漸漸取代了70后成為職場中堅,但是這又如何?他們不焦慮了嗎?他們焦慮的內容變了嗎?
也許更值得聊聊的是,對比這些80后,那些70后、60后的“中銳中產”、“老銳中產”,焦慮的情況是否有所差異。這一代代人成長起來之后,社會群體是越來越焦慮了,還是真有所改變或者進步了?沒看到報告這個角度的剖析,但我猜想,焦慮的情況是一步步加重了。
另一方面,這些新銳中產還有著繼續跨越社會階層的愿景:“新銳中產更愿意在子女教育上進行投入,選擇這項的人群占比47%,僅次于收入水平在50萬- 100萬元群體53%的比例。而收入為10 0萬- 50 0萬元的群體占比為36%。這背后既是新銳中產對于下一代的高度期望,也隱含著希望保住自有階層甚至實現階層躍升的想法”。
之前曾經和一位焦慮的70后媽媽聊天。這位媽媽是典型的享受時代紅利的中年人,年收入50多萬元,在廣州最中心區域兩套房無貸款。現在焦慮的對象,主要是孩子教育。我問她焦慮什么,她的回答是,現在她是戰略不焦慮戰術焦慮。不擔心自己,但是擔心下一代滑出自己所在的社會階層。
所謂中產的焦慮,一方面是階層向上流動性變小,另一方面又是未能實現階層固化之理想。其實,現在我一點也不同情這些焦慮的中產:焦慮者同時又在制造焦慮。一個浮躁的社會和一代又一代焦慮中產是多么搭的一對好CP。也許只有當社會整體有個契機進行反思,腳步才能放慢,我們才能想想還存在另外一些生活方式并真正實踐之,否則,只能借用作家黃佟佟一本暢銷書的標題來概括這個報告:年輕人,歡迎來到這個殘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