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其實讓業界最為郁悶的是,從前遭抵制的PX項目,都經過了嚴格的環境評審和經濟可行性評價,合格性文件齊全,有的已近開工,這“已經說明了項目本身環境保護的可達性,對經濟發展的必要性”;但最終因公眾強烈反彈,要么下馬要么搬家。“這種是非不分,公眾一反對就停擺的簡單處理方式,造成的損失是雙重性的”,環保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曹鳳中評價:一是直接經濟損失,例如寧波PX事件損失達64億元;二是法定的項目評審程序變成了兒戲,“政府公信力雪上加霜”。
“化干戈為玉帛”并非夢想
業界由此提出,“政府應該敢于擔當”。
但有鄰避研究學者指出,作為項目主體,企業若不能關起門來化解危機,等到事情走出門去、需政府擔當時,往往已很難收拾。事實就是這樣,面對由PX而起的公共事件,面對近乎偏執的PX誤解,所有受訪者都表示“短期找不到什么好辦法”。
其實“化干戈為玉帛”也并非完全屬于夢想,近年來,也有為數不多進展平順的PX上馬案例,比如中國石化“九江模式”。
九江石化總經理覃偉中認為,反PX事件不再是單純的知識層面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作為企業,在應對時首要一條當然是全力以赴做好安全環保工作,贏得公眾認可;在此前提下,“開門辦企業、開放辦企業”。
具體操作層面,九江石化舉行了20多場報告會,參會者涵蓋中小學生、街道工作人員、公務員直至網絡意見領袖,“通過面對面的溝通,成功把反對者從激烈反對轉化成溫和反對,再轉化成不反對。現在有一部分已經成了堅定的支持者”。
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多年來例行的企業“公眾開放日”活動,在博取公眾支持度方面,也有不錯效果。
公眾參與難局如何破解
但企業力量畢竟有限,“政府擔當”仍無法回避。只是,在信任危機大背景、穩定壓倒一切小背景下,“政府敢于擔當”又談何容易。
一方面,所有的反PX事件背后都有錯綜復雜的利益糾纏,另一方面,大范圍的社會信任危機更加劇了利益訴求的復雜性。曹鳳中不無擔心地表示,信任危機幾乎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導致公眾對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尤其對環境污染等越演越烈的社會問題的根治失去信心。“PX事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公眾寧愿相信中科院院士趙玉芬等105名全國政協委員提出的‘PX屬危險化學品和高致癌物’的非專業說法,而不相信政府和專家‘PX不是致癌物’的科學解釋。”而“解決社會信任問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曹鳳中分析,PX風波從表面上看,是公眾對封閉的、不夠有效透明的審批程序提出異議,本質上則是對公權力缺乏有力監督、公共利益難以得到切實保護的擔憂。解決之道,在于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架構政府、社會、企業共同治理模式。
他深入分析了共治模式中環境參與三方的身份、行為方式:政府“利益”在于,通過一定程度和范圍的政務事件公開和“抽象”的電子政府形象來降低交易費用約束和競爭約束,盡可能維持大局穩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業,既不想也沒有能力去承擔管理創新的成本,更有“搭便車”的現象;而處于信息弱勢地位的“散沙狀”公眾,更難以將強烈的環境需求愿望轉化為制度創新的集體行動。
如何破解這一難局?曹鳳中建議,應將以往不被體制重視的民間環保組織建設成為平衡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利益沖突和意見分歧的不可或缺力量。為數眾多的民間環保組織既能彌補政府信息公開制度的不足,又與公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要引導他們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的制度建設,鼓勵他們參與規劃和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同時,可吸收環境相關領域專家加入環保組織,鼓勵其參與環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