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官”一來,前任答應的優惠沒了、談好的條件變了、做好的規劃廢了……在一些地方投資經商,地方主要領導變動有時會成為一個不可控的變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政府要帶頭講誠信,決不能隨意改變約定,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
“合同剛簽了,書記換人了;投資到位了,又說不干了。”“新官不理舊賬”“后任推倒重來”,讓企業利益受損、政府信譽打折,一旦形成風氣,往往讓當地背上失信惡名,拖累經濟發展。
誠信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和生命。放眼全國,政府守信意識愈強,愈能吸引投資和人才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反之亦然。一些地方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優勢都不差,就是引不來投資、留不住人才,恐怕與這些地方長期以來沒有形成重承諾、守信譽的政府誠信文化有關。
一些地方政府誠信不彰、法治意識淡薄,政策連續性差、決策隨意性大,反映出一些官員權力的任性,一些地方權力還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人來政改、人走政息”反映出一些領導干部好大喜功、標新立異,政績觀跑偏,缺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勁頭。
抓經濟謀發展,要的是持之以恒,怕的是朝令夕改。一地的黨政主官常有新老交接,交接的不僅僅是職務,還有發展思路、長遠規劃,更重要的是人民的重托和肩負的責任。
治理“新官不理舊賬”,主觀自覺之外還要有客觀約束。各地各部門要把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落到實處,既防不作為,又懲亂作為。
不管“新官”“老官”,心里都要裝著一本“人民的賬”,在任要算“發展賬”,離任不留“糊涂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