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的高熱度正從大街小巷彌漫到全國兩會現場——幾家共享單車公司在北京相繼推出兩會期間免費騎行的大手筆優惠,街道上小橙車、小黃車的身影更多了;會場外,騎著共享單車來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被攝影記者的鏡頭捕捉,更有多位代表委員為如何更好地發展這個新生事物出謀劃策。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6年,中國共享單車市場整體用戶數量從245萬躍升至1886萬。倡導綠色出行,口號喊再多遍,也不如提供更好的出行體驗管用:網上注冊分分鐘搞定,走在路上“想騎就騎”。共享單車不僅有低碳環保的因子,又有改善交通的療效,還契合了崇尚運動、追求健康的心態,更自帶創新改變生活的時尚光環,不火才怪。
共享單車橫空出世,讓人們潛在的需求得以釋放,給自行車企業帶來了大量訂單,讓這個看似日落西山的產業重新煥發生機。以老字號飛鴿為例,正在增招員工,提升產能。創新并不只會催生新的產業,它還可以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的生命力——這,彌足珍貴。
中國一度被稱為“自行車王國”,但隨著擁有汽車的家庭越來越多,“四個輪子”逐漸替代“兩個輪子”。統計顯示,1986年,北京市自行車出行占公共出行的比例是68%,而如今這個比例已降至17%到18%。隨著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加,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占用空間等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以移動互聯網技術為依托的共享單車應運而生。
從去年上半年到現在,共享單車在全國已發展到29個品牌,投入市場的單車總量超過300萬輛。在分享這場盛宴之余,置身熱火朝天的生產車間埋頭造車的“飛鴿們”,心頭是否會冒出這樣的念頭:“假如推出共享單車的是我……”
為什么推出共享單車的不是飛鴿、永久或鳳凰?這個問題拷問的不僅是自行車企業,更是中國的實體經濟。實體經濟不應停留在搭上虛擬經濟的順風車,更應該銳意創新給自己插上翅膀——這或許是這場共享單車盛宴給自行車企業乃至整個實體經濟最有意義的啟迪。
網絡技術前所未有地激活了不少傳統產業,為實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更多活力。而實體經濟不僅要分羹,更要爭當主角,積極擁抱變革,引領創新,主導虛實經濟之間的融合。
德國4年前提出“工業4.0”,拉開了新一輪全球制造業競爭的序幕。美國、日本等國紛紛制定相關戰略,力求在新一輪制造業競爭中搶占先機。我國實體經濟長期以來累積的供給質量不高、產業同質化等問題,成為其發展的桎梏。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無疑是當務之急。唯有強化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才能獲取實體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
共享單車在自行車行業攪起的一池春水帶給我們深刻啟迪——如何更敏銳地把握市場動態,及時了解與本行業相關的新興技術并迅速為我所用,由此不斷激發甚至創造需求。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實體經濟優化結構,不斷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如果說實體經濟是中國經濟的根基,那么技術實力則是實體經濟的基石。還是以共享單車為例,它比普通自行車的質量標準更高了,必須提升易損件和高頻使用部件的耐磨性,這就需要提高相關的技術水平。如何讓開鎖時間更短、如何防盜防拆卸等,也給企業留出了技術研發空間。在此過程中,“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抓住提升質量的關鍵,“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方成為可能。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代表團參加審議時這般強調。而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7次提到實體經濟,著墨濃重。
被寄予厚望的實體經濟插上創新的翅膀,必能飛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