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立字據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但是雙方立好借據后,不到一小時,借據上的字跡竟然完全消失,十一萬元的借條轉眼成了白紙。紹興的阮先生沒想到,自己會遇到這么離奇的事情。法院委托專業機構鑒定,將字跡還原,借款人立字據時可能使用了消字筆。(10月23日《錢江晚報》)
想想都是奇葩事兒,原本朋友一場,有難時朋友伸手相幫,卻不料對方來了個釜底抽薪,玩起了用消字筆寫借條的把戲,不僅讓朋友間的情誼消失殆盡,更讓誠信二字變得彌足珍貴了起來。
不談高大上的仁義禮信,更不談現實生活中的爾虞我詐,畢竟生活就是生活,千奇百怪的事兒每分每秒都在上演,只不過互聯網時代傳播速度快,聽多了見多了,很多人也就覺得不足奇罷了。而此新聞之所以能夠迅速占領各家網站首頁,除了周末社會性新聞更吸引力關注力外,更多的還在于一則小社會新聞背后隱喻出的多重社會現實意義。
我們來看一下,在我們不斷呼喚誠信,呼喚真誠的今天,國家層面不斷地完善著誠信機制,通過各種制度來約束、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想讓文明社會之文明有著更多的法制保障。這是一個可喜的局面,更是一個法治國家應有的基本法度,但同時折射出來的隱憂卻讓人不可樂觀,如果連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倫理、文明舉止都要完全靠法來約束、規范時,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不斷豐富的物質文明生活,正在拉動著精神文明的大踏步前時,整個社會迎來了可喜的發展局面,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需求已經不再完全依賴于情感的紐帶,依法辦事,已然成風,法制的不斷完善、健全,也在推著社會更有秩地發展。一張字跡消失的借條,看似茶余飯后的談資,其實與那些不斷曝出的電信詐騙案又有何異?小聰明卻在蠶噬著人與人之間脆弱的信任。
所幸,用消字筆寫借條的小伎倆最終在專業技術人員手里現了原形,涉案者最終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沒有賴掉這筆債務還涉嫌詐騙被立案起訴。
從中不難看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也好,誠信也罷,不僅要靠每個社會人的自覺遵守和自我約束,更要有完善、有力的法律制度保駕護航。那些自以為聰明,靠鉆營茍且想不勞而獲者,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不僅會被世人所唾罵,更會得到法律的嚴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