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被忽視的涉腐領域。據南都報道,我國每年電視劇產量超15000集,而播出的僅9000集。對比顯示,超過1/3電視劇拍出來后可能無法播出。巨大的落差背后,是電視劇購銷的“黑洞”。為了賣出電視劇,取得更高的播映權銷售收入,影視公司不惜各種“打點”,形成了影視劇購銷的行業潛規則。不完全統計顯示,自2014年以來,涉及電視劇購銷受賄、遭司法機關查處的電視臺管理人員不下10人。
南都報道提及的典型案例中,中部某電視臺原臺長張蘇洲受賄1139.6萬元人民幣、4.7萬美元、17.9萬元購物卡及價值107.2萬元的金條等財物,侵吞公款達339.3萬元。資料顯示,該電視臺2011年至2013年共采購電視劇327部,總價24億元。為了將如此巨量的電視劇在合同期內播完,該臺衛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10集以上。對于電視臺而言,電視劇去庫存不是壓力,而是幸福的煩惱。電視這樣一個過去被很多人唱衰的行業,卻在電視劇購銷領域扮演強勢的一方,對于不熟悉這個行業的人而言,看到這樣的消息可能會感到詫異。
對這種行業現狀最有力的解釋就是電視劇供需失衡。供過于求,買方就處于強勢地位,這是經濟學的基本規律。國內每年制作大量的電視劇,而可供選擇的播出平臺則相對有限,視頻網站近年給電視臺帶來一定的沖擊,但總的來說,后者有限的基數決定了其更受追捧。而深入地看,這種供需失衡背后的根源在于,制作方與電視臺這兩種不同的主體,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機制,前者充分市場化,面臨各種競爭,而后者依然處于壟斷狀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只要這種行業格局不變,電視臺就可以享受壟斷帶來的利益。
供求關系失衡,電視臺壟斷地位都是導致腐敗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相應的管理機制問題同樣值得注意,就平臺而言,國內主流視頻網站同樣屈指可數,然而卻很少被查出因采購電視劇而發生的腐敗問題,原因何在?歸根結底就在于這些視頻網站大多是上市公司,有著較為正規的現代企業治理模式,反觀電視臺,目前大部分依然采取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決策缺乏監督,個別領導的意志對一個項目的去留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加上電視劇市場供需本已失衡,權錢交易幾乎就是必然的結果。
而對于充分市場化的電視劇制作方而言,作為相對弱勢的賣方,很多時候自然只能順從權錢交易的潛規則。人民日報今年年初在報道電視劇購銷腐敗現象時引述一位業內人士話說,“這個圈子里的潛規則,如果你不遵守,你拍出的劇就很難賣出去,在這個行業就無法生存。”今年6月,中央紀委監察部在官網公布對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專項巡視的反饋情況也驗證了此狀況:“影視劇購銷、廣告經營、新聞采編、工程項目等重點領域腐敗問題突出。”影視劇購銷儼然已成為亟須反腐的重點領域。
目前更大的問題在于,在影視劇制作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電視劇購銷腐敗及其行業潛規則對影視劇制作方構成一種負面激勵。電視臺在購銷電視劇過程中存在權力尋租,通過打點就可以獲得播出,這也就意味著,決定一部電視劇能否被電視臺看中的,一定程度上不是作品質量而是關系運作是否成功。近年來,各地電視臺輪番播出各類神劇,電視劇水準給人以每況愈下的印象,到底是整個行業在走下坡路,還是由于這種購銷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劣幣驅逐良幣?如果制作方投入大量資金用于關系運作,如此勢必會減少作品制作的資金投入,繼而影響作品質量,可能導致這樣一種惡性循環,即能夠在電視臺播出的往往只是質量一般的作品,這可能就是近年國內神劇層出不窮背后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