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探索發展,我國初步建立了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區域規劃為主體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同一空間不同規劃“打架”現象嚴重,給城市空間管理帶來諸多問題。作為國家創新的領頭羊,中關村科技園區在“十三五”期間在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合一上將有哪些舉措?《城市化》雜志特邀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協調處處長羅瀛發表看法。
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規劃建設協調處處長
解決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合一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一個前提,就是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要解決的是什么。產業規劃要解決的是產業選擇、產業培育促進的目標、時間表、路線圖的問題,空間規劃要解決的是空間選擇、產業和配套設施如何布局安排、交通組織、生態環境、特色和傳承等問題。所以,產業規劃和空間規劃的合一或者說協同,關鍵不在于體現的是什么形式的文本,而在于兩個規劃的目標、指標體系以及行動方向上一致、協同,包括土地利用規劃、生態規劃等,要從多類規劃自成體系轉變為多規合一,首先在目標上要相互支撐。
我們在做中關村示范區的“十三五”空間規劃研究中,也在思考全球科技創新網絡、科技創新中心形成的規律是什么,包括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發源地和空間之間的內在特征是什么。我們發現,全球創新網絡正在呈現出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網絡化格局,也就是說,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中心化態勢明顯,圈層式向外輻射,例如大波士頓地區;而技術創新、產業創新中心呈現多極網絡化格局,出現多個次級、次次級創新中心,形成簇群式布局。通過規劃和組織,可以促進中心和網絡節點的互動、輻射,進一步激活激發區域的創新活力。基于這種趨勢的認識,在中關村的“十三五”空間規劃中,我們明確提出要打造“兩極多城”的發展格局,“兩極”就是指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技城原始創新中心極和亦莊高精尖產業創新中心極建設,“多城”就是指依托存量空間資源,前瞻布局或者優化提升一批創新城、創新社區,培育和聚集擁有技術主導權、產業特色鮮明的創新集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區域發展。
因此,對于創新中心的空間布局不一定是傳統的中心地理聚集,一個小鎮,也完全有可能成為某個行業高級別的創新中心地,成為某一特色產業的聚集地,這與人才、資本、交通、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等具有高度的相關性。我認為,在大數據、互聯網時代,隨著知識系統和信息系統共享交流的便利化,這種多元化、多極化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