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李津逵在談到通州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時,對通州寄予厚望。他說,深化改革就是要深化治理體系,通州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帶領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另外,通州在未來的發展中,要在各方面不斷創新,形成北京新的創新極,要通過產業發展,爭奪活力人群,成為人才高地,承接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如果說北京是文明的收割機,未來通州就是文明的播種機。要讓通州成為繼拉德芳斯、新宿之后又一個典范。
沒有產業便沒有活力,如何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制定配套政策,多策并舉,鼓勵中心城區功能和產業轉移至通州,有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亦是一個挑戰。通州目前急需改變“有城無業”的現象,突出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有效疏解中心城區功能。
中國社科院當代城鄉發展規劃院副院長張朝偉認為,目前的狀況是居民每天潮水般的在市區和通州之間涌來涌去,從行政副中心到城市副中心如果僅僅換個名號其實沒什么意義。關鍵是通州成為城市副中心以后如何宜居的同時還宜業。政府要做的是讓通州宜居宜業,這個也必須做到。因為環境再怎么優美,或者生態、低碳,環保,如果仍然是一個睡城,它依然不是現代化的城市。
從空間布局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有一核五區組成,一核主要是城市副中心的城市部分,也是北京唯一的一個濱水高端商務區域。先期發展運河核心區是16平方公里,也是北京建設現代化國際新城發展的戰略引擎區,是疏解中心區商務功能,提升消費功能,聚集文化功能的重要的空間載體。五個區域分別是宋莊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北京通州文化旅游區、環渤海高端總部基地和國際組織聚集區,以及北京國際醫療服務區。
未來,城市副中心還將充分利用大運河、潮白河、溫榆河水系,建立一系列生態濕地、國家森林公園,打造“水城共融”的國際化水城不是夢想。
在環渤海經濟圈、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背景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作為一個發展軸心,將其建設成為示范區帶動區域協同發展,的確是歷史的選擇。從區域上來看,通州東部緊鄰河北省廊坊市北三縣10至20公里,距離河北省廊坊市中心約40公里,距離天津市武清區約58公里,副中心位于京津發展軸和京唐秦發展軸在北京市域內的交匯點。
交通方面,副中心將加強與中心城區的聯系。通過軌道交通建設和一批道路的提級改造,提升交通運行效率,實現半小時交通圈。還將建立與北京東部地區順義、平谷、大興、亦莊新城的交通可達性,特別是兩個機場的交通聯系。
副中心貫穿了首都機場和新機場的交通連接,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同時,副中心還將加強與區域的快速連接,重點推進京唐城際等規劃建設,實現與津冀互聯互通。
從河北通縣到北京通縣、通州區,再到通州新城、通州行政副中心,再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定位,歷史上經歷了若干次演變。
歷史上,作為久負盛名的水陸都會和盛極一時的皇家碼頭、漕運重地,借“漕運通濟”之義命名,通州歷來在華北地區位置顯赫,古時素有“一京(北京)、二衛(天津)、三通州”的說法。
有人評價,通州城市副中心之于北京,如同九龍之于香港,曼哈頓之于紐約。在北京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戰略藍圖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北京城市副中心將成為北京與世界接軌的中心,在這里,白天因商務而繁忙,夜晚因休閑娛樂而繁華的國際休閑時尚之都、不夜水城將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