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電子競技俱樂部官方微博發布《關于我俱樂部選手遭“滴滴專車”司機嚴重暴力行為的通告》,稱知名電競選手馬某在搭乘滴滴專車時因拼車問題與司機發生糾紛,遭對方持刀行兇,導致嚴重受傷。湖南長沙市公安局官方微博通報稱,砍傷電競選手馬某的“滴滴”司機李某已被長沙警方拘留。(6月5日 人民網)
網約車這個曾經給我們帶來過優質用戶體驗的新生事物,一次又一次地讓我們見識了它“野蠻生長”的另一面。不論是繞路亂收費,還是騷擾女乘客,抑或暴力傷害乘客,當出行缺乏安全、缺乏品質,網約車自然會遭遇消費者“用腳投票”。如果網約車依然在批評質疑中自說自話,無疑是“自毀長城”。
為了搶占市場份額,網約車公司對司機沒有進行嚴格的篩選;過低的準入門檻,讓網約車司機泥沙俱下,有些人甚至具有“犯罪前科”。網約車司機沒有經歷過上崗培訓或者上崗培訓走過場、流于形式,網約車公司對司機沒有事前的“未雨綢繆”只有事后的“亡羊補牢”;這種粗放的經營模式,在讓網約車迅速發展壯大的同時,也“帶病上路”,讓安全風險在道路上狂奔。
在人的不確定因素增加的風險社會,網約車司機或許就成為那個“抽刀向乘客”的施暴者。消費者基于信任選擇網約車,與網約車建構了一種契約關系;消費者與網約車司機就拼車問題進行利益博弈,這原本是消費社會的常見圖景;網約車司機的拔刀相向,則讓這起消費糾紛走調、變味。
與傳統出租車相比,網約車司機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只不過,一些網約車司機卻將這種自主權無限放大。對于網約車司機來說,拼車自然會讓利益最大化;對于乘客來說,拼車不僅消耗時間,也會降低出行品質。當雙方難以利益協調的時候,“一憤怒就抽刀”;這樣的網約車,還有哪位乘客敢托付信任?
這邊廂,消費者對多元化、個性化的網約車有著旺盛的市場需求;那邊廂,魚龍混雜的司機對網約車品牌進行竭澤而漁,切割了公信力。對于網約車公司來說,轉變發展戰略和經營策略已經 “等不及”、“傷不起”。等到市場份額達到一定程度再進行治理,或許網約車已經聲名狼藉;只有以“壯士斷腕”的精神立即對網約車進行整改和規范,將一些“害群之馬”清理出網約車司機隊伍,才能維護信任這一稀缺的社會資本。
讓網約車司機為自己的暴戾付出代價,只是第一步。層出不窮的網約車亂象,既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損傷了網約車的社會形象。如果網約車不能夠痛定思痛、洗心革面,選擇“用腳投票”的消費者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