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朋友從一家國有銀行離職,我甚感驚訝,細問之下不免感慨。原來朋友在這家國有銀行風險控制部門就職,負責對全轄授信項目進行風險審查。按理說這個部門應該屬于銀行的核心部門,員工屬于高精尖人才類型,應被單位重用才是。但事實上,朋友就職的這個部門人員跳槽頻繁,老人留不住,新人也不愿來。細究之下,不外乎三方面原因。
首先,收入不高。按理說作為銀行的核心部門,收入至少應達全行的中上水平,但據朋友介紹,這家國有銀行的風控部門不能參與授信項目的獎勵、基層網點的存款獎勵等,每月的工資基本是死工資,每年也只能和全行員工一起拿到一些平均的年終獎,沒法與業務發展部門的人比,甚至連前臺柜員的收入都不如。
其次,權責不清。按規則,風控部門對授信業務具有較大的發言權,但多年來在全行業務為先的績效考核體系下,風控部門基本淪為擺設,加上這些年業務發展順風順水,更沒有人把風控部門放在眼里。朋友雖然收入不高,也樂得清閑。但最近授信業務部不良項目增多,板子卻打在了風控部門身上,風控部門不僅要負責起訴、追償等一系列任務,關鍵是要扣工資。授信項目的獎勵沒有資格分享,卻要承擔項目不良的懲罰,如此做法,怎不讓人寒心?
最后,晉升通道不暢。朋友所在的分行是一個二級分行,一級分行對其有嚴格的管理層人數控制,雖然人力資源管理辦法上有各種專業技術職稱的晉升辦法,但基本淪為虛設。已經跳槽的眾多老人都是因為多年提拔不上去、也無法通過評定高級經理等來提高收入和級別,最終被其他股份制銀行挖走。因為無法在風控部門獲得業績,新人也不愿意來。
培育工匠精神,要靠內在動力,也不可忽視外部環境的影響。作為把控金融資產安全的風控部門的員工,卻被一套不適應的績效考核體系給淘汰掉,著實可惜。
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有相應的發展環境,尤其需要一套合適的員工激勵體系。工匠精神需要慢工出細活,需要精雕細琢,需要時間的積累和實踐的沉淀,這都需要一定的成本和付出,如果這個成本和付出沒有合適的環境給予承擔,想要培育工匠精神也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