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四個多月之后,權威人士再度發(fā)聲中國經濟。5月9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的文章。在這篇長文中,權威人士對今年一季度的經濟表現,進行了全面、辯證的解讀,并對當前股市、匯市和樓市等熱點問題進行了政策定調。
關于樓市,該權威人士表示:“房子是給人住的,這個定位不能偏離,要通過人的城鎮(zhèn)化‘去庫存’,而不應通過加杠桿‘去庫存’,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觀、地方為主體的差別化調控政策。”這一闡述起碼涵蓋三層意義。
其一,房地產的核心政策訴求依然是滿足民生需求,而不是滿足投資(或投機)需求。這預示著在有序加大保障房供給的同時,未來針對購買首套房的剛需人群,包括信貸在內的政策優(yōu)惠仍將持續(xù)。這些政策均可從根本上體現房地產的民生屬性。而針對二套房或多套房的房貸政策,未來則有可能相對收緊;差別化的房產稅政策(首套房與二套房和多套房之間),未來也有可能會嘗試全面推行,以抑制當前部分城市房地產過熱的投資(投機)需求。
其二,房地產“去庫存”應是一個漸進的、以軟環(huán)境構建為支撐點的過程,而不是急切的、以加杠桿為特征的“去庫存”。這不僅表明當前決策層已意識到加杠桿“去庫存”的風險,而且也在擔心地方政府重復既往的土地財政依賴。因為,強調“通過人的城鎮(zhèn)化‘去庫存’”,本身就是鼓勵地方政府加強包括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科研人文、教育醫(yī)療、綠化環(huán)境等在內的軟環(huán)境建設,通過制度創(chuàng)新,讓地方政府構建起更適宜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的土壤,提升地方教育醫(yī)療和綠化環(huán)境的水平,讓地方變得更為適合宜居。
這樣的房地產“去庫存”才是健康、可持續(xù)的,也才是不會帶來隱患的。否則,一味任由地方政府通過加杠桿“去庫存”,不僅會固化地方政府的土地政財依賴,而且極有可能會因此堆砌起系統性金融風險。
其三,針對不同地區(qū)的房地產調控,可能會實施差別化的調控政策。在整體防范新一輪杠桿式“去庫存”可能帶來系統性金融風險之下,針對不同地區(qū)的財政現狀、房價表現,未來將實行包括房貸在內的差別化政策。具體而言,針對近半年來房價持續(xù)瘋漲的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未來的房貸政策將相對收緊;而針對房價持續(xù)萎靡的部分三、四線城市,尤其是財政收支嚴重失衡的部分中小城市,未來的房貸政策則有可能保持現狀,或配合產業(yè)政策再進一步適度放寬。
為什么說,保持或適度放寬三、四線城市的房貸政策,未來有可能在配合產業(yè)政策的基礎上實施?這同樣是擔心部分城市高杠桿去庫存所帶來的風險。因為,歸根到底,沒有產業(yè)基礎、沒有人口集聚的房地產去庫存,只能是短暫的,只能是風險的轉移(從地產商和銀行轉移到個人),而不是基于激活內生需求的市場自然消化。
總體而言,此次權威人士針對樓市的發(fā)聲,尤其是針對加杠桿“去庫存”的警示(假如搞大力度刺激,必然制造泡沫,這個教訓必須汲取),給未來中國樓市乃至中國經濟的健康可續(xù)發(fā)展,初步明確了方向和路徑。
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調控,在強化其民生屬性的核心政策訴求下,未來整體依然將堅持市場化的調控方向。樓市去庫存未來也必須是漸進的、風險可控的、以激活內生需求為核心抓手的,而不是急切的、不計后果的、大搞杠桿風險轉移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