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西麗: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交通運輸專委會專家顧問
【熱點話題】
前不久,陜西米脂縣一名懷孕8個月有余的孕婦在馬路旁的護欄上歇息時突然暈倒,致使脖子卡入護欄窒息死亡,引發了人們對城市公共設施安全性的深入思考。城市是否需要設置欄桿?這一事件又暴露出城市管理的哪些缺陷?《城市化》雜志特邀北京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博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交通運輸專委會專家顧問韓西麗發表評論。
這雖是一個偶然事件,卻又有它的必然性,因此我們應反思和探討的問題是,城市到底需不需要設置欄桿,如果需要,應設置在哪里以及是否需要設置如此多的欄桿。
城市設置欄桿的初衷是為分割機動車與行人,防止機動車傷人,但只有在車速過快時,這一情況才會發生。因此,設置欄桿最終反映的其實是城市規模問題,因為惟有道路規格較高、道路寬闊時才會使車速加快并威脅行人安全,從而不得不設置護欄。目前,不止大城市有寬闊的馬路,小城市、縣城也是如此,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何這一惡性事件會發生在小縣城。我們還要思索的是,城市中是否需要建這么多寬闊的馬路。另外,越來越多的小街道也設置了護欄,這其實更不必要,因為小街道并不需要分割。一是在小街道中,車量必然會減速,二是小街道大多是生活區,街道兩側往來頻繁,安裝護欄后并沒有方便行人反而讓車輛行駛得更快,這意味著必須將行人擠到護欄里,為車輛留出空間,這顯然是背道而馳的做法。從以上兩個角度分析,我們的城市并不需要設置護欄。如果說非設不可,也應設置在城市主干道、快速路上,以保護行人和汽車駕駛員的安全。其他城市公共空間,如廣場周邊、小街道上,完全沒必要設置。
從一個路口延伸到另一個路口,我們的欄桿基本從不留下空隙,因此,無論大小城市都存在穿越護欄的現象。但對比巴黎、阿姆斯特丹等著名的人性化城市,就會發現,他們的欄桿并不連續,甚至已簡化成隔離柱——有一定間距,人可以通行,車卻進不來,既滿足穿行需求又確保安全,還能節省材料。所以,我們要反思是否有必要為整條街道都設置欄桿。欄桿將城市分割成一個個小島,但它攔住的不是車而是人。
我們還要思考,作為城市的公共設施,欄桿的功能是否太過單一了。城市中的任何設施都要凸顯多功能,而不應強調單一功能,設置欄桿的目的也不應止于分割車輛與行人,還應突出它界定空間和作為倚靠物的功能。國際著名城市規劃專家楊·蓋爾在《人性化的城市》中提到,城市的戶外空間應有很多座椅,除正式的座椅外,還應有輔助的、人們需要休息時能隨時倚靠的地方,因為老人、孩子等弱勢群體對可倚靠物有天然的生理尋求。欄桿就是一種可倚靠物,它本應成為城市戶外空間設計的一次機會。我們的客廳中有沙發、座椅,一座城市的戶外空間也理應如此,因為將戶外空間當作城市的客廳去打造,才是“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城市,也只有從人的需求出發,才能提高欄桿的功能性。
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需求會時刻發生,正因如此才會發生類似的惡性事件。倘若我們考慮了人的需求,就不會設計出這種半高不高、留有空隙并帶裝飾作用的欄桿。這折射出的是我們對戶外空間認識不足,從城市管理者到設計師,甚至我們的教育,都理應改變以往的態度。護欄是司空見慣的城市公共設施,卻最能體現城市管理的細節。以往,粗放的城市建設、管理使我們缺少了對人的關注,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化,我們的城市建設、管理都應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注重城市的細節,因為精細城市化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