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霧霾當道,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治霾任務嚴峻。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與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于近日簽約共建“綠色基礎設施實驗室”,將通過產學研合作,從規劃源頭研究構建生態型城市空間,助力廣州驅霾,建設更加怡人宜居的城市環境。
什么是綠色基礎設施?城市化委員會城市可持續發展專委會專家顧問、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書記李迪華介紹,綠色基礎設施的一種解讀是相對灰色基礎設施而言,過去城市的人工基礎設施像垃圾處理廠等強調人對城市的控制,功能是實施污染物的排放、轉移和治理,但并沒有解決污染的根本問題,而且建設成本高昂。綠色基礎設施可以理解為灰色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通過新的建設模式探索,充分發揮自然界對污染物的降解作用而不是簡單的污染轉移,最終為城市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以垃圾處理為例,綠色基礎設施會更強調垃圾的分類回收以及廢物利用。“像廚余垃圾、人類糞尿等本來是很寶貴的有機肥料,但現實中大城市都將其作為污染物處理,我們要探索的是如何通過對基礎設施的改造,變廢為寶。”李迪華說,在歐洲一些中小城市根本看不到化糞池,所有人類糞尿都用來生產有機肥,有的小區本身就自帶堆肥廠,肥料用來灌溉小區的綠化苗圃等。
具體到市民的居住區,綠色基礎設施理念還可以應用到綠化帶、花壇等改造。比如現有的花壇為了種植觀賞類植物,往往高出人行道,這導致花壇不具備雨水收集凈化功能,換成綠色基礎設施的思路,花壇可以改造得低于地面,觀賞類植物可以換成具備污染物凈化能力的其他植物品類。“從大到小,點點滴滴的改變都有待研究探索,這也是我們‘綠色基礎設施實驗室’成立的目的。”李迪華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