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針對目前有些地方不顧缺水的實際情況大建人工水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副院長李迪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應該相信,大景觀水面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政府不可能繼續無視科學、民生,大搞景觀建設和形象工程,而且政府也不可能總像過去一樣有錢。”
近年來,北方城市陸續上馬的大型人工湖景觀遭遇“饑渴”危機。文瀛湖就是一個典型——古稱“文鶯湖”,原是黃土高原少見的天然湖泊,距離大同古城約5公里。在工業開發和城市化的影響下,21世紀初,文瀛湖基本干涸,周邊生態體系消失。2008年,大同啟動新的城市規劃,引入國際領先的城市景觀設計理念,重建文瀛湖,試圖將其打造為大同新城的城市名片。建成后的文瀛湖公園總占地686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達378.8萬平方米,設有三個自然小島、鏈島、內外湖系、生態鳥島和濕地。這個被英國景觀協會授予“大型公共景觀獎”的新興城市景觀,卻隨時面臨再次干涸的風險。如今,文瀛湖已淺灘裸露,內湖萎縮、長草,水質惡化厲害,并初露富營養化現象。
與此同時,在山西、內蒙古、陜西、河南、寧夏等缺水的北方地區,“圈水造景”的人工湖也面臨著“補水難”的問題。2009年底,一度是鄭州城市名片的大型人工湖西流湖就已完全干涸。業內人士指出,熱衷于人造大水景、點亮工程、造大廣場,形成不必要的浪費,也背離生態城市建設的初衷。
李迪華曾說,在北方缺水城市建人工湖,湖底一般都是防滲的,目的是保持正常水位、減少補水費用,但這樣必然會破壞水文和生態。同時,城市人工湖把水資源截留在城中,加劇了河流斷流,造成地下水補給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