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近日,城市化委員會戰略咨詢委員、北京大學景觀學院副院長李迪華在陜西省參加論壇活動時表示,我們今天面臨的時代,不僅僅要做LID,還要解決包括水危機在內的所有環境問題和社會危機。
李迪華認為,中國經過了35年的高速發展,經濟發展速度和發展帶給人民生活的改善是不一致的。他舉例到,早在1995年,諾貝爾生態學獎獲得者奧德姆和他的學生曾聯合發表過一篇文章,文章表明,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是當經濟增長超過它的閾值時,不但無法改善人民的福利,還會降低人民的福利。因此,早在2002、2003年,胡錦濤總書記就提出,我們要努力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可是如今我們在城市建設中,仍不得不面臨以下五個事實。第一,我們正當的生態建設措施得不到實施。第二,為綠色和水可以忽視危險。第三,為景觀我們可以忽視土地和水資源。第四,為汽車可以忽視主人。第五,為城市我們可以忽視什么是正當。他表示,過去這幾年李,我們國家主要在做四件事情。第一,在世界上土地資源最緊張的國家進行城市綠地率的競賽。第二,在世界上水資源最緊張的國家,進行城市水景觀數量的競賽。第三,在夏季炎熱、冬季寒冷干旱的氣候條件下進行人工草坪大廣場的競賽。第四,在世界上能源最緊張的國家進行城市量化美化與私家車交鋒的競賽。
鑒于以上的種種問題與事實,李迪華認為,現在我們國家已經到了非轉型不可的時刻。以往,我們一直在制造各種各樣的假象,但實際上我們追求的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是生態與經濟的持續結合,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在這里討論LID,討論海綿城市的原因。而無論是海綿城市還是低影響開發,其背后的原因都是中共十八大提出來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此,李迪華推論,中國從來不缺好的政策、好的技術,但是要思考的是,為什么這些好的技術、好的政策得不到實施,這意味著我們整個行業要從過去的給排水管理體系向城市水系統管理體系轉變,要把水變成緊缺的戰略資源管理,要維護土地的安全,要把污染控制和生態棲息地的工作維護起來,要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李迪華繼續分析到,海綿城市建設的最大障礙,是我們仍然在把別人的結果當成自己的行事理由。他舉例說,他的一位學生曾在內蒙古二連浩特做了5年的設計,這位學生曾說“老師,我最近有一點良心不安,原來這個城市的綠地率只有1%,因為這里是年降雨量只有50毫米的城市,在我的工作下現在綠地率已經達到了10%,而綠地用水占到城市總用水的1/3。”這個時候這名學生感覺到一種危機,并讓李迪華去給他幫忙,找到一種建設節水型園林的辦法。最后李迪華的做法是,做了非常詳細的模擬運算,因為通過調查知道,這個地區的老百姓渴望綠色,他們也知道這個城市缺水,所以根本不應該像現在這樣的城市有那么多的綠地。然而往往有時我們只要看到綠地就心滿意足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改進綠地的方式,只要用現在綠地率的4%就可以達到與10%綠地率完全相同的可視效果,而用水量也就只有原來的4%。
“當我們把海綿城市看成是對水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們要思考政府做什么,研究機構做什么,企業做什么,公眾做什么。我們一定要思考清楚這一切到底為什么,不要把海綿城市當成是降低城市洪水危機功能的單一工作,而是要通過海綿城市來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物,幫助創造宜人的環境,同時保護城市的生物多樣性,最終的目的要改善和提高人的福利。”李迪華分析認為,當我們把所有這些問題都要思考清楚時,LID海綿城市建設就不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們需要大量的配套政策,需要制度的完善,需要無比詳細的數據支持。李迪華表示,海綿城市建設因為習總書記的關心而變成成了全國的行動,但是即使如此也應急事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