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農產品的價低賣難反映的是供求結構問題,還與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直接相關。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一方面,建立市場預警機制,科學合理地指導調節生產;另一方面,盡快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增強競爭力。
最近,多地白菜、蘋果、香蕉價格被指同比下降三四成后仍銷售低迷,甚至出現用蘋果喂豬的現象。甘蔗、柿子、芹菜、大棗、玉米等農產品,也遭遇不同程度的價低賣難。
農產品價低賣難問題,近年來不時困擾著生產者。為幫農民把產品及時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有關部門沒少做工作。“農超對接”、電商進村等的出現,仍然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于是,我們不得不正視這樣一個現實:農產品遭遇價低賣難,不是因為支持不夠,而是因為供需形勢變了。以往農產品價低賣難,大多因為集中上市、信息不通、運輸不出、渠道不暢。近年來,隨著“村村通”工程的實施,全國除了極少數地方外,水泥路和互聯網都已進村,社會化、立體化的農產品采購、運輸、銷售、配送網絡已初步形成,數以百萬計的經紀人活躍在各地鄉村。可以說,農產品銷售的硬通道已經打通。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今農產品的價低賣難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供求結構問題。以蔬菜、水果為例,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3年短短7年間,全國蔬菜播種面積從1663.9萬公頃增長到2089.9萬公頃,增長了25.6%;全國果園面積從1012.3萬公頃增長到1237.1萬公頃,增長了22.2%。今年最難賣的蘋果,2006年只有189.9萬公頃,2013年就已達到227.2萬公頃。種植面積擴大,單產水平提高,導致總量大幅增加,加之,總體上同質競爭、集中上市,這才造成了價低賣難現象再次出現。
此外,農產品價低賣難與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成本過高也直接相關。不少農產品出現賣難,相關產品的進口量卻在增長。比如,以甘蔗為主要原料的食糖,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進口177萬噸,2013年進口455萬噸,短短3年飆升了157%。進口大幅增長的一大原因,在于國內農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水平較低,人工成本高企,以致主要農產品價格高出國際市場許多。以玉米為例,今年上半年,廣東到港美國2號玉米每噸約1500元,比國產玉米便宜近1000元。客觀地講,相對于農民的投入和社會平均收入水平,我國農產品價格確實較低,但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國內價格相對偏高必然會面對進口擠壓。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還要多在生產源頭上發力。一方面,建立市場預警機制,科學合理地指導調節生產,避免一哄而上,盡量做到均衡上市;另一方面,盡快提升農業科技含量和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降低成本,提升質量,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