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政策全面放開后,“生不生”一直是不少育齡人群熱議的話題。21日,第15屆中國經濟學年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開幕,一項對上海9個區1489對新婚夫妻的調研顯示,僅有25.02%的夫妻一致有生育二孩的意愿。夫妻雙方均為高收入或是均為低收入,生育二孩的意愿都較高。
放開生育二胎后,有多少家庭愿意生育二胎?這是調查的目的所在。而調查所得的數字也是具體直觀的,它告訴我們僅有25.02%的夫妻一致有生育二孩的意愿。能夠獲得這個數字,調查的任務也就基本完成。媒體在報道時,也把這個數字當成新聞的看點,以此告訴人們現在生育二胎的愿望并不強烈。似乎,社會的輿情已經通過此次調查,通過這個數字得到直接釋放和全面呈現。
問題是,這個所謂的生育意愿是否真實呢?或者說,這個所謂的生育意愿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沉沒的聲音?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人們本來是希望生育二胎的,但是因為種種現實考慮而放棄了生育二胎的愿望,而他們在接受調查時并沒有把這種意愿的壓抑和放棄表現出來,他們只是說出了最后的決定。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人們現在確實沒有生育二胎的意愿,這種決定基于現實的政策與生活的現狀,但其實他們心底還有一些訴求和期待,如果這些訴求和期待可以滿足,他們完全可能重拾生育二胎的意愿。
所以,關于生育二胎的愿望可能存在壓抑的情形。所以,即便接受現在調查所得的生育二胎的意愿是真實的,也應該打撈那些與生育二胎愿望有關的沉沒聲音:是什么影響著人們不生二胎?又是什么可以激勵人們生二胎?顯然,原因不僅僅包括生育觀念和文化觀念,觀念通常來自現實判斷;原因中的客觀問題必須得到重視,這才是讓人壓抑愿望的主因。否則,所謂的意愿就可能飽含著壓抑和舍棄,所謂的愿意其實在背負著郁悶與重壓。如果是這樣,一個反映生育愿望的數字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又有多少實際意義?除非,這數字可以帶來現實的改變,政策的改變。
從個體角度看,人們有生育愿望而不愿生育,通常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經濟負擔太重。當生育孩子的成本動輒百萬元,這還不包括隱藏的擇校費等可能花費,當一線城市一套房子就可以摧毀一個中產階層,當很多正值生育年齡的家庭正在承受房價的透支時,他們真的有信心再生一個孩子?即便,他們完全符合生育條件,他們也需要掂量自己的能量。結果,敢于生育二胎的可能就是那些財大氣粗者和家庭貧困者。前者,生育費用九牛一毛,根本不在意;后者,虱多不癢,生育費用根本不會去考慮,生個孩子不過是天生天養。
另一個原因是,資源分布不均。人的成長不僅是個人的事情,也不僅是家庭的事情,家庭能夠給個體提供的只是成長所需的一部分。個體的成長,尤其是個體走向社會之后,更需要公共資源來支持其成長與發展——人們應該獲得均等的社會資源。與生育二胎最直接的資源就是教育資源。當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已經讓一個孩子的家長筋疲力盡時,再生育一個孩子的信心就會大大降低。而且,即便是多生育之后,人們的養老預期也未必樂觀,因為養老資源分配不均。當養老資源分配不均,而家庭養老模式已經隨著家庭的“離心化”無法延續時,那些因為多養育孩子而經濟透支的父母,更加無法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
當人們感覺再生育一個孩子經濟負擔太重,而資源又分布不均時,就可能做出更為務實的選擇——放棄再生育一個孩子。對于個體來說,如此選擇雖然不盡如人意,但也未必談得上多痛苦,只生一個的觀念以及好處,已經讓一些人堅決地放棄了生育二胎的念頭。但對于國家來說,必須看到全面放開生育二胎中那些可能隱藏的生育愿望,以及造成這種隱藏的原因,并通過制度的激勵,國家的分擔,資源的均等,來有效增強人們生育二胎的信心,從而讓全面生育二胎從想法成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