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想把戶口從昆明遷到成都,卻被告知需要一張“未婚證明”。結果她往返奔波4次、耗時8個月,沒有一個地方和部門愿意開具這份“證明”。“這個部門要那個部門的證明,那個部門又要求這個部門先開證明,每個部門都像‘擊鼓傳花’一樣,結果讓老百姓跑斷了腿,也滋生了‘跑關系’、‘托門子’的腐敗空間。”昨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說。(《京華時報》2015年11月19日)
繼早前指出“你媽是你媽”的奇葩證明問題后,李總理再次提出“循環證明”的怪現象,既說明了本屆政府高度重視和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改革步伐,也暴露出來的問題,說明了在基層改革還存在“中梗阻”、“最后一公里”不到位等情況,嚴重束縛了市場活力,讓群眾依然感受到“辦事難”。破解類似于“擊鼓傳花”證明的各種行政服務死結,讓群眾能深切感受到“便民服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雖然這個過程難度很大,會觸動很多部門的本位利益,但我們也相信,有國務院的大力推動,在不久的將來必定能實現為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公共服務的目的。那么,從“擊鼓傳花”到“便民服務”,這中間還有哪些瓶頸需要突破?
瓶頸之一,是部分官員頭腦中殘存的官本位意識。“循環證明”,并不能證明相關部門工作認真負責,反而只能證明當事部門的古板思維和官僚主義,而這種古板,源于他們心里被“官本位”主義所充斥,沒有裝著老百姓,只有他們自己。像李總理所提到的千里往返奔波4次、耗時8個月也開不了“未婚證明”的典型案例,讓當事人欲哭無淚,我們的當事部門應當為之感到羞愧,應該為自己不能主動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深刻反思。意識決定行動,頭腦中的官僚主義殘屑不除,‘奇葩證明’、‘循環證明’的源頭就依然存在,便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也就難于真正落實到位。
瓶頸之二,是數據共享的技術瓶頸。要方便群眾辦事和創業,必須要簡化流程;而要簡化流程,就要做到凡是能公開的信息都要公開,凡是能共享的網絡數據必須要在網上共享。當務之急,是各部門要從群眾利益出發,克服部門利益本位,打破“信息孤島”,建立統一公共信息平臺。這既有利于老百姓辦事方便、創業順暢,也為政府自身的監管服務提供條件,同時也是信息化社會和現代化行政體系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
百姓無小事,群眾普遍關心的事就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群眾高度在意的事就是領導干部要牽掛在心間的要事。面對群眾的不滿意,面對在基層確實還存在著的“中梗阻”,各部門要本著更好地服務群眾,扎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出發點,主動查找工作中還有那些苛規濫矩不合情理,需要“刪繁就簡三秋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深化行政改革、簡化辦事手續、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雖然任重而道遠,但只要所有工作人員能改變觀念,全心全意去踐行深化改革,離群眾滿意的高效、服務型政府目標就會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