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是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最快的時期,養老機構的床位數從200多萬張快速增長到了約600萬張。但面對數以億計老年人的服務需求,一個最基本的判斷,仍然是養老服務總量供給不足、有效供給不足。全國現有65歲及以上的人口近1.4億人,失能與半失能老人近4000萬人,這個群體還在快速壯大,而許多地方反映一床難求。
然而,全國養老機構又有50%的床位處于空置狀態,這種供求脫節的現象,進一步放大了養老服務供給短缺的效應。因此,“十三五”將是留給我們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最為寶貴的時機,國家應當以更高程度的重視、更大的投入、更合理的政策設計來促進養老服務業大發展。
首先,發展思路要有所轉變,必須從供給導向轉向需求導向,從重機構養老轉向重居家養老。應當以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為規劃、布局、發展養老服務業的出發點,以滿足居家養老為重點,真正實現精準服務。必須從政府包辦轉向政府主導、社會與市場深度參與。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盡快壯大養老服務的供給能力。
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必須從相互分割轉向三位一體。尊重絕大多數老年人居家養老的意愿,讓社區成為養老服務業的牢固基石,讓包括養老機構在內的各種機構能夠透過社區組織、社區設施與互聯網為老年人提供服務。現有簡單的生活照料式養老服務必須轉向醫養結合并注重情感保障的質量型養老服務。應當鼓勵面向老年人的預防、保健服務和文化、體育服務以及專業社工服務同步得到發展并融入養老服務全過程。
為實現上述轉變,要重塑政策支持體系。當前亟待打破部門分割、政策分割的格局,代之以統籌規劃布局、精準支持的完整政策體系,突出居家養老的主體地位。要從以年齡為依據轉向以身體失能狀況為基本依據,合理配置公共資源。相對于健康老人而言,失能半失能老人是最需要照顧的群體。公辦養老機構應當走向民營化,同時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并通過購買服務等措施積極引導其走向社區,最終形成立足社區的養老服務網絡。
財政資源配置要重視效率。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應不設門檻而更應強化引導作用,購買服務值得重點考慮。建議出臺相應的金融、住宅、家庭支持政策。包括確立支持養老服務業的長期優惠貸款政策,制定支持居家養老的住宅政策,建立維系家庭成員互助的家庭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