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快報》報道,從10月起,廣州市民政局正式公布停開“單身證明”。此政策已實施半個月,近日新快報記者走訪多個部門了解到,各部門還得采取簽承諾保證書、發函至民政局核實等方式查核市民婚姻狀況。原來,目前廣州并沒有實現部門間完全信息對接和共享。一方面“叫停”單身證明,另一方面,原先需要開具證明的部門,卻仍然需要證明婚姻狀況。
當初民政部宣布取消“單身證明”,目的是為了落實簡政放權,方便群眾辦事和創業。從政府職能轉變來看,此舉也是符合潮流所趨的。就基層部門來說,信息都聯網后,就應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了。
然而,今年截至6月底,廣州市婚姻登記機關開具婚姻登記記錄證明共91083件。在社會并未發生巨大變化的情形下,意味著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單身證明”在各部門依然有廣泛需求。比如廣州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限購,買房的單身買家就需開“無婚姻證明”,確定是否還有額度買房。房管、地稅部門、銀行都要圍著購買者的資格進行審查。限購政策沒變,即使終止“單身證明”文件,也不能讓公民或政府省事,反而核實的時間更長了。
對于部門之間的信息機制銜接機制,社會一直吶喊了很多年。無奈的是,行政組織架構的歷史慣性,遠遠壓倒了大數據時代的洪流。人們以為自己的數據被錄入電腦了,都是本地的政府部門,怎么就不能同步更新、互相查核呢?現實確實如此令人無奈:分割與不共享仍是常態。按照體制邏輯,每個部門只管轄自己本部門事務,自己的事務有自身邏輯,需要填表的內容也會不同。即使其他部門的信息需求和本部門有交集,也未必會關心。公民個人的需求被迫分解到不同部門的窗口去。重復雷同的信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分別導入不同部門,然后成為這個部門近乎“獨家”的資源,關在電腦里不肯輕易拿出來。無論是其他部門還是企業、個人有需要,都得費時費力申請才能獲得和確認。
根據報道,目前市民卡中個人信息的錄入還在不斷完善當中,有關個人的婚姻狀況等信息的錄入工作正在有序推進,按照計劃,年底前將會完成這方面信息的錄入。然而,市民卡并不能覆蓋所有人群。為了“單身證明”,有需要的人們就得通過更加繁瑣的渠道才能證明自己單身。甚至因為此間耗費時間過長,單身證明也有有效期,就得在不同環節一次次去證明自己單身。
實際上,由政府信息不共享帶來的荒唐和麻煩,遠不止“單身證明”一例。行政桎梏并未因為互聯網的發達而被全面突破。可見,要建設智慧城市,比技術、網絡、硬件和投入更重要的,還是行政理念問題。如果是服務型的,應該圍繞公眾個人為中心設計業務流程,這在大數據時代完全可能。如果是審批型的,那么公眾得不斷地向政府發出請求,政府還要花人力去設門檻。哪一種更能滿足時代需求,應該是很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