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應該說步入了新的軌道,我們之所以把中國的新型城鎮化定性為“新型”,就是要包容、人本,惠及每個人。不只是城市的原居民,還要包括新居民、新市民,要考慮安全,考慮可持續環境的容量。
中國城鎮化的轉型發展,從改革開放以來快速發展的歷史特征和轉型發展的轉型定位可以看到,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基本上是工業化拉動的城鎮化,圈一片地搞一個園區,吸引很多內地人到這里打工,這樣就實現了所謂的城鎮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外向型的經濟、出口拉動的經濟、投資拉動的經濟基本上是這樣一種形式。
然而,現在我們的城鎮化提出了轉型發展,轉型定位就是第三產業拉動的城鎮化,一種有品質的城鎮化。從驅動力來看,原來是工業化拉動城鎮化,而轉型發展的城鎮化顯然應該是消費和內需所拉動的。我們的關注點也應該從之前的“圈地”轉為“圈人”。發展的重心,原來是城市建設為中心,而現在則應該是給縣城一個發展的機會。從城市體系上看,以前的發展史是以大城市為導向,發展超大城市,而現在轉型發展就應該簡單、分散。
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京津冀協同發展,為什么要講協同發展?就是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導向和發展模式出現了一些偏差,我們利用行政權力集中的優勢,對優質資源造成一種絕對的壟斷。據衛生部、國家衛計委測算,北京已經成為了全國的看病中心,每天來京就醫的人口有70萬,一年就是幾千萬。
我們能夠把長江的水千里迢迢調到北京來,為什么不可以把人、產業調到丹江口去?如果我們的思維不轉變,“城市病”是不能夠治本的。
要真正實現疏解功能,實現均衡發展,新型城鎮化需要新“三線”建設。當年毛澤東主席提出“三線”建設,讓優質的工業、教育資源向內地輸送,使得城鎮化和產業的布局得以均衡,這是老“三線”建設。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快速城鎮化基本上是沿循工業化拉動城鎮化的路徑,由此帶來的問題可以通過新“三線”建設來疏解。
新“三線”是什么概念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三方面內容:第一,優質資源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假如將清華大學搬到西北的話,將造就一座50萬人口的城市。這就像國外的斯坦福、哈佛,它們也是一個學校一座城市。沒有必要將資源都集中在一個地方。
第二,資源由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F在一二線城市人滿為患,擁堵難解,而三四線城市卻發展乏力,沒有生機。
第三,資源由特大城市、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鄉鎮轉移?,F在我們的城市越來越大,而鄉鎮發展沒有活力,沒有基礎。如果實現這樣一種新的“三線”建設格局的話,那就表明京津冀一體化需要超出京津冀。
怎樣才能實現新型城鎮化呢?實現新型城鎮化需要有資源疏解的均衡配置,需要我們有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保障,需要我們“托拉并舉”?!巴小保褪菍r村要有基本的生產保障,讓農業成為一種體面的工作,一種比較有收益的產業和就業機會,使得農村生活也成為一種有品質、有尊嚴的生活?!袄眲t是指資源均衡配置,把資源疏解出去。
另外,新型城鎮化還需要一種認知的轉型,需要認識到環境的剛性約束,在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這“四化并舉”之外加上綠色化標準。只有這樣,我們的新型城鎮化才能叫作“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