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貴州省最北部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在道真,老百姓有一句俗話: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孩子讀書。讀書,在道真人看來,是擺脫貧窮的最好通道。但事實上,在道真縣,很多靠讀書走出大山的年輕人又回來了,沒能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10月18日《中國青年報》)
農民家庭舉債送孩子上大學,主要愿望就是讓大山的孩子能夠跳出“農門”,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擺脫貧困,這是千百年來中國寒門子弟共同的理想。但寒門子弟花很大代價讀了大學,結果成為失業大學生的主要群體,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群體,失業率高達30 .5%。這意味著上大學不見得能讓農村子弟跳出“農門”,走出小地方,進而無法獲得向上流動,沒能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讀了大學的農村娃成為“貧二代”,這產生的危害將遠遠大于“貧二代”不讀大學。一方面,直接導致“貧二代”的整個家庭更加貧困,背負沉重的債務負擔。另一方面,在全社會傳遞的是“讀書無用論”,讓寒門子弟更加不愿意讀書,不信任讀書改變命運的千年理念。
讀書不但不能阻止貧困的代際傳遞,反而讓寒門家庭更加貧困。應當說與一些“貧二代”自身有一定關系,一些“貧二代”雖然讀了大學,但在大學期間學到的東西相當有限,并沒有真正提高自身的學識、能力,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處于劣勢,競爭不過視野開闊、能力較強的城市孩子。但從深層次原因上說,是當下社會缺乏公平競爭環境的必然結果,是“貧二代”與城市家庭子女、權貴子女沒有享有同等的公平競爭機會。
不管是在升學上,還是在求職就業上,“貧二代”處于天然劣勢格局,沒有獲得同等的機會。一方面,在教育上,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城市、大城市,有錢娃可以靠爸媽購買學區房讀好學校,“貧二代”輸在了起跑線。有錢的孩子即便輸在了中考,花錢、找關系就能讀重點高中。更不要說北大、清華這類名牌大學的大量招生指標分配在人口相對較少的所在地城市,“貧二代”只有憑高于他們很多的分數才有機會考入。另一方面,在大學畢業后的就業求職上,能力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人際關系往往成為第一生產力。不少國有企業實質上淪為家族企業,招聘直接面向職工子弟,就連一些民營企業招聘員工也是“拼爹”、“拼干爹”,銀行招聘員工還對求職者設置在本銀行的存款要求,更不要說在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中存在不少開后門、改分數、面試舞弊、“蘿卜招聘”等現象。而這些資源從來都不屬于“貧二代”,導致能力一般的“貧二代”徹底失去了競爭力,毫無出頭之日。
要打破階層固化,打通“貧二代”向上流動通道,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讀書繼續成為寒門子弟出人頭地的重要渠道,關鍵是國家和社會必須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讓“貧二代”享有機會公平。首先,保證教育公平,所有教育資源都要均衡分配,優質教育資源不能是少數人的獨享,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其次,保障“貧二代”享有同等的讀書機會,多渠道資助貧二代,不能讓“貧二代”被學雜費、生活費嚇倒,也不能讓學雜費、生活費壓垮寒門家庭。再者,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工作人員在招聘和升遷上,要規范招考程序,嚴懲招聘、升遷腐敗,確保公平、公正、公開原則,讓能力成為唯一資本,給“貧二代”機會。最后,完善法治經濟,嚴懲和消除市場中的不公平競爭因素和商業腐敗,既給“貧二代”公平的創業機會,也讓民營企業在招人上更重視才學,而非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