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3年應屆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從畢業生的城鄉來源角度分析,農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畢業生成為就業最為困難群體,失業率高達30.5%。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委托有關單位開展的調研中,有學生表示:“不怕苦,不怕累,只怕沒機會。”這份調研報告指出:“機會公平是最重要的公平,然而農村貧困家庭大學生最缺乏的恰恰就是機會。他們曾經將希望寄托于教育,然而現實是這條路越走越難。”(10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就業難,會動搖人們“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與信心,尤其是對于迫切期待以知識來改變命運的貧二代。當他們看到貧二代的失業率更高時,會有怎樣的凄涼感受和真實痛楚?一個之前賴以支撐前行的夢想在走向社會,甚至是還未走向社會時就轟然坍塌了,他們是該無奈地抱怨,抱怨自己的出身,還是焦急地等待,等待社會更加公平?無論怎樣,直接的感受可能是“知識改變命運”是騙人的!否則,自己為何找不到工作,自己所學的知識為何只是徒增壓力與內疚?這是很多已經失業或面臨失業壓力的貧二代,必然會有的心理感受與心路歷程。
就業中確實會存在不公平的競爭,這種不公平的競爭需要高度重視。這種不公平的競爭在加劇著現實的就業難,這種不公平的競爭本身就是一種“就業難”。從社會的角度看,當然需要把這個問題當成一個亟待解決的議題、難題,從多個方面綜合考慮如何有效推進社會的公平和公正,如何保證求職者,尤其是貧二代們的求職公平。這是社會應該做的,也是必須做好的。如果,只是把貧二代的就業難當成一種習以為常的現象,只是以感嘆代替思考,以搖頭代替追問,那么問題必然持續存在、愈演愈烈。而且,人們擔心的階層固化現象將因為知識的無力,而更加嚴峻。
但從個人的角度看,貧二代們不該放棄個人的努力,不該放棄“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反而需要在就業難的艱難現實面前,意識到大學是可以改變一生的機會。與社會相比,大學是更為單純和公平的環境,一個學生只要努力,大學總會給他們足夠的機會,學生應該利用這個相對公平開放的環境,規劃自己、鍛煉自己、培養自己;同時,大學又是學生走向社會之前最集中的學習階段,他們賴以生存的專業能力、生活能力,可以在這幾年的時間得到快速提升、針對提高,就看他們有沒有這樣的自覺與自省。毫無夸張地說,大學應該是一個人實現蛻變的人生階段,對于視野不夠開闊,習慣了保守與回避的貧二代來說,更是如此。
所以,在進入大學后,貧二代不能像其他群體的大學生一樣,忽然失去方向,失去自律,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聊的游戲與無止的迷茫中;而是應該學會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發現自己身上必須要改正的缺點,認識到自己未來必須要具備的能力,把大學當成一次必須抓住的機會,實現一次不能錯過的“脫胎換骨”。一些貧二代大學生之所以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很重要的原因,不是他們是貧二代,而是他們習慣把迷茫和迷失當成是應對未來風險的一種麻醉,把放棄與抱怨當成是應對社會不公的一種常態。這樣的大學生怎么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要知道,就業難其實是普遍的。
有人會說,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確,就業公平有賴于規則公平、社會公平,這是個人所無法左右的。但是,也別忘記,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機會還是存在的,市場經濟首先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什么貧二代或富二代、官二代。如果貧二代能夠堅持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能夠成為市場競爭中所需要的人才,那么即便在一個地方遇到了不公平,也會在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機會來實現個人價值。所以,在等待社會更加公平的同時,貧二代千萬別放棄“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別放棄每一次能夠改變命運的機會。這其實是他們最可依賴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