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陽市樊城區日前正在進行舊城改造,他們為了保護一棵323歲的老楸樹,花費了400萬元。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在開發過程中,為了保護這棵楸樹,樊城區政府聘請專家到現場考察,決定在楸樹的外圍打樁、澆筑水泥、植草,防止水土流失。挖了20多米,打了91根保護樁,花費400多萬元才固定下來,而且把保護區占地擴大到近3000平方米,其地下不建停車場。
很多人可能要問,花費如此巨大的代價就為了保護一棵古樹,值不值得,應不應該?筆者覺得,地方政府這樣的護樹大手筆,很值得,也很應該。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舊城改造、新城擴建的熱潮,這其中很難避免在改造和擴建過程中與當地原有的建筑遺跡、古樹古橋的保護發生矛盾和沖突。令人遺憾的是,以往發生類似矛盾和沖突的時候,最終成為犧牲品的,總是那些建筑遺跡、古樹古橋,于是歷經幾百上千年風雨而不倒的歷史建筑在推土機的轟鳴下轟然倒塌;生長了幾千年的樹木也被砍得光禿禿的,等待移栽他處。
問題在于,這些轟然倒塌的歷史建筑、文物古跡,一旦被拆除破壞就永遠不會再回來,即便被異地重建,也已經脫離了原來的人文環境,等于是被割裂了與歷史的關系。而這些被移栽他處的古樹命運往往更加悲慘,即便是僥幸成活的,也需要好幾年才能恢復元氣,要想恢復原來那樣的枝繁葉茂,則需要十幾年、幾十年的時間。而還有相當一部分古樹,則在移栽他處之后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成活,最終成了一段朽木,令人無比痛惜。
從歷史與文化的價值來看,不管是古橋古樹還是年代久遠的歷史建筑,都不是能夠用金錢來衡量的,因為它們往往是獨一無二的,一旦消失就永遠不會再“復活”的。而從現實來看,古橋古樹古建筑,往往伴隨著當地幾代、十幾代居民的成長,已經成為當地居民家鄉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愁的重要寄托,留住了它們,也就是留住了居民心里的家鄉,留住了居民的鄉愁。
城鎮化建設要留得住鄉愁,這已經成為從上到下的社會共識,而鄉愁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最終要落腳于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物,其中就包括這些一直存在于我們童年記憶中的古橋古樹古建筑。所以,當地有關部門愿意花費重金保護古樹的行為,所體現出來的生態環保理念固然值得贊賞,而愿意給當地居民,給城市鄉村留住鄉愁的意識,更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