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農業部長: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 四海無閑田
時間:2015-09-14 22:25: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14日電  最新一期《學習時報》刊發農業部黨組書記、部長韓長賦的答記者問,談堅定不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韓長賦指出,中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付出很大代價: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復種指數高、四海無閑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答問全文如下:

  我國已經到了加快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階段

  記者:韓部長您好。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大家都很關心。您怎么看待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發展階段?

  韓長賦:新世紀以來,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最好的歷史時期,現在已經到了加快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歷史階段。之所以這樣講,主要基于兩點。

  農業連年增產增收、農業生產力水平邁上新臺階,我們有條件、有能力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打破了持續多年的“兩豐一平一歉”周期循環,2014年糧食總產達到12142億斤,連續兩年穩定在12000億斤以上,其他重要農產品也是豐產豐收、供應充足、價格穩定。與此同時,農業基礎設施、科技裝備、抗災能力和農民素質都有較大進步,2014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6%,主要農作物特別是糧食作物良種基本實現全覆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1%,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占比達到52%。我國農業發展已從過去主要依靠增加資源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農業生產方式已由千百年來以人力畜力為主轉為以機械作業為主,這是了不起的歷史成就。現在,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加快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戰略空間和重要機遇。

  農業發展面臨的挑戰和矛盾積累聚集,倒逼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人多地少水缺,人均耕地面積和淡水資源分別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中國用世界10%的耕地和6%左右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當然,中國農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一方面,農業資源長期透支、過度開發,復種指數高、四海無閑田,資源利用的弦繃得越來越緊;另一方面,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農業發展面臨資源條件和生態環境“兩個緊箍咒”,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迫在眉睫、刻不容緩。

  記者:在您看來,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關鍵是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

  韓長賦: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定不移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李克強總理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推動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最近,經國務院同意,農業部、國家發改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這是今后一個時期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目標是要實現“三個可持續”。

  國家糧食安全可持續。這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首要目標,也是現代農業建設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實現糧食安全可持續,就要穩步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糧食產能鞏固在1.2萬億斤水平,生產不大起大落,供求關系基本平衡,尤其是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大米白面主要靠自己,13億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保持糧食生產穩定可持續、保障糧食供給可持續。

  農民增收可持續。這是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也是農村全面小康的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在農業,難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農民。當前,“種地養牲口”仍是農民就業增收的一個基本渠道,現在的問題是農業效益不高、種地不掙錢。這就要求我們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加快建立農民持續增收長效機制,確保到2020年農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期間增幅繼續高于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鎮居民收入增幅,讓廣大農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

  資源環境可持續。這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是當前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要使繃得過緊的資源壓力得到緩解,要使被污染的農業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根本出路要靠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通過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堅持“利用”與“保護治理”并重,促進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給子孫后代留下良田沃土、綠水青山。

  當前耕地保護突出的問題是數量減少、質量下降

  記者:耕地保護一直是社會比較關注的問題,也是影響和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可否請您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韓長賦:當前,我國耕地保護突出的問題是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從數量上看。1996—2011年全國耕地凈減少1.25億畝,大都是城市周邊的近地、好地。實行占補平衡后,耕地絕對數量下降勢頭得到一定遏制,但占近地補遠地、占好地補劣地、占水地補旱地的問題比較突出,補充耕地與被占耕地的質量一般差2—3個等級。第二次全國土地普查耕地面積為20.3億畝。看似多出2億畝,其實是調查方法手段的不同和過去隱匿計稅面積的釋放,這些地一直都在耕種,并不是憑空多出來的。而且據國土部門評估,其中還有1.5億畝是不太穩定的耕地或劣質地,將來還要逐步退出來。因此,我們絕不能動搖耕地紅線。從質量上看。去年底,農業部發布了全國耕地質量等級公報,質量較好的耕地占總面積的27.3%。目前全國中低產田約占2/3,大量還是靠天吃飯。耕地退化問題也比較突出,東北地區黑土退化趨勢值得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耕地要像保護文物那樣來做,甚至要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來做。因為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保耕地數量,關鍵是要抓緊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在耕地占補平衡中做到補充數量和質量“兩個到位”。提升耕地質量,要軟件和硬件兩手抓。硬件上,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國家規劃建設8億畝;軟件上,推動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

  記者:近些年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應該怎么看待和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韓長賦:農業面源污染有三大“貢獻者”。

  一是化肥。主要問題是使用量偏大、利用率偏低。2013年我國化肥使用總量為5912萬噸,占世界總量的35%。為什么我國只占世界10%的耕地,卻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我國人多地少,土壤肥力低,要保證吃飯,只能搞精耕細作,多用化肥,提高單產。二是我國土地復種指數高,同等耕地面積下,播種面積大,化肥用量就大。三是化肥不僅用在農業生產上,還廣泛用于工業、林業、城市園林等。2014年經濟園藝作物用肥2500多萬噸,糧食作物用肥2000多萬噸,城市園林綠化、林業和工業等用肥1300多萬噸。當然,我國施肥方式落后,撒施、表施等方式比較普遍,當季化肥利用率只有33%。

  對于化肥問題,我們要一分為二地看,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一方面,不能濫施化肥、低效施肥,但也不能完全不用化肥。俗話說,“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化肥是糧食的糧食。如果真把化肥使用量大幅降下來,其他方面措施上不去的話,糧食產量會大幅減少。實際上,農業發達國家也在大量使用化肥。因此,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化肥還得用,但要科學施用。另一方面,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化肥用得多、用得粗放。要把過量的化肥減下來,關鍵是推廣科學施肥,提高用肥的精準性和利用率,鼓勵農民使用綠肥、農家肥來培肥地力。近年來,通過大力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化肥用量年增速由2009年的3.1%下降到2013年的1.2%;同時利用率也在提高,2012年氮、磷、鉀肥利用率分別比2005年提高了5個、12個和10個百分點。

  二是農藥。主要問題也是用量偏大、使用不規范,利用率偏低。近年來,我國農藥使用量穩定在32萬噸(有效成分)左右,占世界總用量的1/7。農藥過量和不規范使用影響了農產品質量安全,也造成了一定的環境污染,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

  農藥使用總量高,與我國土地復種指數高,且大量種植用藥多的蔬菜、林果以及設施農業總量大有關。近年來我國先后禁用了甲胺磷等33種高毒農藥,但受殺蟲效果不佳、農民生產習慣等因素影響,低毒生物農藥推廣難,農藥超范圍、超劑量使用問題仍然大量存在。解決這些問題,要嚴控高毒農藥、科學使用農藥,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

  三是農業廢棄物。主要問題是畜禽糞便、秸稈、農膜處理率低,成為污染物。畜禽糞便:近年來,我國畜禽養殖總量不斷上升,全國每年產生30億噸畜禽糞便,有效處理率不到50%。秸稈:全國秸稈可收集利用量為8億多噸,綜合利用率僅為3/4。沒被利用的秸稈,大多就地焚燒,給環境帶來污染。農膜:我國水土資源不匹配,很多地方特別是西北地區常年干旱少雨,需要用地膜保墑節水,再加上設施農業發展快,我國農膜使用總量高達200多萬噸,但回收率不足2/3。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就是要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的資源化利用。比如,畜禽糞便可用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農作物秸稈可粉碎還田或者用作飼料、燃料等,農膜則要建立農膜回收利用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落實中央部署,農業部今年制定了《關于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農業面源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努力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一控”,就是控制農業用水總量;“兩減”,就是把化肥、農藥的施用總量逐步減下來;“三基本”,就是實現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農膜基本資源化利用。當然,治理農業面源污染不僅是農業自身的問題,更是公共問題、社會問題,需要制定配套的經濟和社會政策。比如,測土配方施肥,開方雖然不要錢,但抓藥有成本,僅靠農民自身難以消化這個成本。世界上用來出口的糧食,沒有多少是用農家肥種出的,否則成本太高,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所以,需要社會共同分擔成本,國家應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社會公眾也應適當分擔。

  有一種說法,認為農業是造成環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這么說是不夠準確的。其一,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不等于實際“污染量”。以化肥為例,我國農田化肥中35%的氮在當季被作物吸收,剩余大部分被農田溝渠、緩沖帶、濕地或下級農田陸續消納利用,最終只有約7%進入水體,真正造成環境污染的量很有限。其二,農業面源污染很多是可逆的。工業污染基本是不可逆的,只能靠稀釋、填埋,農業面源污染大部分可以通過農藝措施來吸收和消化,比如種蘆葦可以凈化富營養化水源。所以,對于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必須高度重視,下大決心解決,但也不能脫離實情、過度渲染。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記者:農業是安天下、穩民心的戰略產業,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如何進一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韓長賦: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本出路在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三個轉變”,即由數量增長為主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上來,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到依靠技術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由主要依靠拼資源拼消耗轉到可持續發展上來,走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重點做到五個“更加注重”。

  一是更加注重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當前,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涌現,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有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341萬戶,合作社129萬個,龍頭企業超過12萬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給傳統農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生力軍、重要載體和引領力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將是建設現代農業的理想格局。目前我們正在研究制定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政策體系,支持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解決規模種糧主體貸款難問題。此外,還有一些政策也將陸續推出。

  二是更加注重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糧經飼統籌、農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立足各地資源稟賦,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漁則漁,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這就需要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適應性農業,而不是對抗性農業。我國傳統農耕文明創造的梯田系統、稻田養魚、間作輪作、庭院經濟等成功范例,應傳承和發揚。新時期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總的考慮是:在區域布局優化上,把全國劃分為優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發展區,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種植結構調整上,積極開展糧改飼試點,重點推進玉米種植結構調整。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加快發展農產品儲藏、保鮮、加工、流通、營銷等,發展生態休閑農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互動,同時把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作為重點。

  三是更加注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推進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近年來,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總體向好,目前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均保持在96%以上,與2001年相比提高30多個百分點。但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問題隱患仍較突出。我們不能有絲毫松懈,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雖然不能做到零發生,但一定要零容忍,即使有1%的問題,也要付出100%的努力。為此,我們要堅持“產出來”與“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一方面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實現生產源頭可控制,另一方面推進專項整治、社會共治,建立監管體系和可追溯體系,實現“從田頭到餐桌”全程可追溯。

  四是更加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關鍵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發揮科技的乘數效應。重點做好四件事:一要做大做強民族種業,扶持培育一大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種子企業;二要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68%以上;三要大力推進農業信息化,積極發展農業電商、“互聯網+”等新型業態,促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四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如果有1億左右的新型職業農民,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將發生根本改變。

  五是更加注重統籌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既支持國內保供給、保生態,又保護國內產業發展和農民利益。加入WTO以來,我國農業對外開放程度很高。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謀劃我國農業發展戰略。我國是農產品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大國,在“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的前提下,適度進口一些國內緊缺、不具備比較優勢的農產品是必要的。我們不反對進口,關鍵是搞好進出口調控,兼顧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民就業增收。同時,支持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鼓勵農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