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安晚報》等媒體報道,安徽六安市高二學生陳偉(化名)離家出走,留下一封以“下輩子不做窮人家的孩子”為結尾的遺書,沒帶手機和錢包,七天無音訊。
對于陳偉的行為,很多人感到吃驚。在媒體放大“下輩子不做窮人家的孩子”這句話之后,網友更是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窮人新聞的冰山一角;有人說這與社會貧富差距有關;也有人說人再窮也不能不負責任,軟弱自私。
不可否認,社會各種現象之間會存在某種聯系。拿貧富差距為例,它就會產生很多種結果。但就此事來講,孩子離家出走與社會貧富差距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因為,有些孩子身處寒門,他們卻能感動中國,比如洪戰輝。此外,在我國,從一窮二白創業致富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給很多人提供了勵志范本。而綜觀相關信息,筆者以為,陳偉離家出走的直接原因,或許更多要歸結于心理問題。而且,從這個角度擴展來講,陳偉可能并不是個例。
在轉型社會,窮人的孩子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比如,在學習上,他們往往就會存在很多困惑。由于學習條件的差異,很多窮人孩子往往會跟不上富人孩子的節奏。一旦長期受挫,他們會懷疑“勤能補拙”這一方法,可能就會出現心理問題。而心理知識在這個群體中時常是缺失的,他們沒有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甚至,一如陳偉,他們的父母可能不在身邊。
相關信息顯示,他們的心理問題輕則表現為孤僻敏感,重則表現為暴力傾向或輕生。比如,今年6月,貴州省畢節市4名兒童服農藥自殺就曾令輿論震撼。彼時,警方披露了自殺者中最大的孩子張啟剛留下的遺書。遺書大概內容是:“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的好,但是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而在2014年,安徽省望江縣也發生過9歲留守兒童上吊自殺的悲劇。所以,結合此事,筆者以為,相比于消除貧富差距這一預期目標,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窮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可能更具討論價值。
毫無疑問,我們不僅要為逆風飛翔的草根鼓掌,也該關注這個群體當中的失落者。而今,我們國家在物質上對弱勢群體的扶助已經加大了力度,但對于弱勢群體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扶助卻還有待加強。因此,國家不妨制定相關的心理援助計劃,在投入專門的資金加強心理學知識普及的同時,充分發揮公益組織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