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田徑世錦賽、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活動保障工作的完成,北京之前采取的限行、限產等一些臨時性調適措施也將被解除。而按照往年經驗,9月份的交通與治污將面臨較大壓力。根據有關部門預測,9月份將有8個重點工作日高峰交通指數或破9,大氣環境也將面臨嚴峻挑戰。
在“兩大活動”保障工作期間,市交通狀況的改善和空氣質量的提升大家有目共睹。尤其是湛藍天空,讓很多市民感慨:“好想留住閱兵藍!”
而清爽的治理效果、精細的治理策略,對城市治理者來說,無疑也是一次信心的提振與治理思路的啟發。有了這樣的治理經驗與信心,應對9月份的交通與治污壓力,或許并不是難事兒。
雖然,保障活動期間的臨時性措施很難持續下去,但一些好的執法手段和治理思維卻可以繼續保持。比如“直奔現場”、“直接曝光”的執法風格,比如嚴厲的責任追溯機制、高效的區域協作機制等,這些都可成為日常治理下的常規做法。
應認識到,城市治理尤其是治堵與治污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城市或大或小,治理者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治理難題。尤其是北上廣這樣的大城市,由于其巨大的資源吸附能力,治污、治堵壓力更大。何況,北京還承載著首都功能。在北京以后的治理過程中,恐怕還應需要保障活動期間的高標準與嚴執法。
同時,城市治理,也是一項多主體參與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需要治理者嚴謹的規劃與精細的執法,也需要每個市民積極的配合與參與。事實上,維護一個城市的整潔與暢通,也是每個市民的責任。在接下來的“治堵”、“治污”工作中,市民也不妨以身表率,主動綠色出行,如多乘公共交通,長期持續參與減排,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力爭形成“清潔空氣,暢行交通,人人有責”的社會共識,將9月傳統擁堵月變成“綠色出行倡導月”。
針對此前活動保障工作中的一些措施,新京報曾發表評論指出,“置于長線視角下,重大活動本身也應成為城市管理精細化的契機”。一次高規格活動保障工作帶來的交通、空氣改善,并不應隨著活動結束而消弭,它應為以后的城市治理樹立典范。而每一個普通市民,恰恰是精細化治理的重要主體。良好的城市環境,離不開普通市民對“共筑藍天、人人有責”理念的踐行。
營造更好的城市生活,政府一定不能缺位;而與此同時,市民也應為營造良好城市環境而努力。畢竟,在污染與擁堵面前,市民與政府是命運共同體,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所以,與政府善治對應的,也該是市民基于公民意識自覺,對綠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積極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