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道”?!毒┙蚣絽f同發展規劃綱要》近日印發實施,再一次引起廣泛關注,這一重大戰略的提出和推進,正是一場涉及深遠的重大改革。作為一直采訪和見證這一國家戰略醞釀出臺過程的記者,筆者深深感到,其中的破與立,令原有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發展模式,發生深刻改變,十分耐人尋味。
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勢,確立三地“抱成團,一起做”的治理新思維,令“最難的事情”,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取得最明顯的成效。大氣治理,過去是污染源相互輸送,治理各自為政,研究各有側重,頗似一團亂麻。三地“一起做”后,有機制、有協商、有牽頭,借鑒奧運經驗,形成了“APEC藍”“閱兵藍”的攜手共治、深入探索,使得京津冀地區的大氣污染結構、輸送規律、影響范圍、季節變化日漸清晰,治理的路徑、辦法更加明確,治理精確度日見提高。前不久,筆者站在長安街東端的高樓上,拍了一張西山清晰入畫的照片,這一抓拍的照片刊出后,其深透的能見度,讓不少人以為是制作的宣傳畫。霧霾的可防可控,讓市民、群眾心里踏實多了。
打破條塊分割的隱形舊壁壘,確立三地黨政互訪、行業協同新常態,思維方式變了,行為方式也變了。交通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過去,大路朝天,各自為政,瓶頸路、斷頭路見怪不怪?,F在三地攜手,建立了新的協商機制、投資機制,正在形成新的管理機制。以北京為單一重心的交通格局正在改變,多個節點城市互為一小時交通圈的區域藍圖正在浮現,由“軌道上的京津冀”托起世界級城市群的設想,變得真實可期。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被稱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牛鼻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這個疏解,對工業企業來說,不僅僅是簡單的物的搬遷,更是一個不斷進行“破中立、立中破”、轉變發展方式、進行自我革命的過程。首鋼,在搬遷至河北中,瞄準世界先進水平,推進科技變革,“廢氣、廢水、廢料”三項均實現零排放。最近,河北在壓縮鋼鐵產能的大背景下,支持實現清潔生產、集約生產的曹妃甸京唐公司,進行二期工程建設。筆者在采訪中接觸的企業,幾乎都有這樣一種自我革命的自覺,或者說,自覺接受了這樣一種“破中立、立中破”的磨合、磨難。實踐證明,凡懂得“破”“立”哲學的企業,凡善于抓住機會的人都活潑潑地重生了,反之則求生艱難。
敢破善立,“在新一輪全球增長面前,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在《綱要》中,描述京津冀地區,用了多個“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也是環境壓力最大、區域發展落差最大的地區之一。破除墨守成規的慣性路徑,植入創新發展的全新機制,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釋放中關村的創新帶動能力,建立健全區域創新體系,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形成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既成為《綱要》提出的要求,也是各地不斷進行的探索和實踐。
京津冀協同發展,既是一項宏大的國家戰略,也是始于基層的群眾實踐,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有時候,它的“破”,是一種揚棄,是一種繼承中的創新;而“立”,是一種對趨勢的把握,是一種漸進的生長。尊重基層創新創造,尊重客觀規律,不斷地總結新的經驗,形成新的機制,京津冀的破與立,必然是一個貫穿協同發展始終的長期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