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8月23日,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推動會議召開,就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安排部署。北京將為此做出哪些努力?“環北京區域”將如何管理?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于近日接受了媒體專訪。
北京重點疏解對象有哪些?
對于北京重點疏解的對象是如何確定的,肖金成表示:第一,工業是主要疏解對象,北京現在的工業比重占20%,比重不高但總量很大,在四千億左右,相當于一個中型城市。“由于空間不大,環境容量不大,所以北京并不適宜發展工業,尤其是一般制造業。”
他表示,一般制造業會創造很多就業崗位,這是北京吸引大量外地人口的原因,因此要將一般制造業疏解出去;二是任何工業都會有排放,對北京環境影響很大;三是工業占空間大,比如農田農地;四是比較耗水等大量資源,北京的水資源等本身就很短缺,因此把工業作為首要疏解對象,比如汽車產業等。
第二個是物流產業。物流主要是倉儲和批發市場,它們創造很多就業崗位,同時對交通、道路占用比較頻繁,“比如火車貨運,從全國各地運來,再用貨車運到全國各地,完全可以轉移到其他城市。”
第三是教育和醫療、培訓等社會公共服務業,減少人口壓力,帶動其他城市發展,通過產業轉移擴大其他城市的市場需求,“比如本科教育,并不一定要在北京。”
“環北京區域”將如何管理?
京津冀十三五規劃或將統一管理環北京區域。此前,北京的城市發展被指為單中心城市結構以及呈現“攤大餅”擴張模式。那么,京津冀協同發展綱要將對北京的城市規劃起到何種影響?
肖金成認為,北京之前的規劃客觀存在一些問題。北京最開始除了政治、文化中心,還要建成經濟中心,于是規劃了CBD、工業基地等,吸引銀行、企業總部過來。很早北京就開始進行疏解,比如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采取“退二進三”,即將發展第二產業轉為發展第三產業,但是在實行時方向卻出現偏差,變成了“退出二環轉到三環”,形成了蔓延態勢。到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建設“十二個新城”,即北京的十二個縣城(改區之前),但也事與愿違,新城并沒有發展起來,原因在于基礎設施不完善、交通不便捷,產業、人口沒有被吸引過去。
肖金成稱,于是到2004年,專家在給北京做空間布局研究時提出終止北京“攤大餅”的情況,建議主城區終止向外蔓延,同時著重建設兩個新城,被政府采納,重點發展通州和順義。但由于北京城區未終止“攤大餅”的過程,繼續往外拓展,導致餅越來越厚。
肖金成表示,現在要改變這個形勢,首先要將產業向其他城市轉移,疏解功能,因為原來北京的十二新城已經成為“大餅”的一部分。同時,通州今后的發展要科學規劃,與京津冀一體化規劃,不再集中功能,控制規模。
三地定位有哪些重要調整?
對于三地定位,肖金成的觀點是,北京“四個中心”定位是對首都功能的表述,北京作為首都,突出首都核心功能,由于北京人口規模大增長快是之前功能過多引起的,這次綱要也是根據這點重新進行定位。
此外,天津的定位有所變化,以前國務院批準天津城市規劃的是“北方經濟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國家物流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是“三中心一基地”,現在一個重要的改變是不再講“中心”,變為“三區一基地”。“將中心變為區不是比以前地位低,某種程度上比過去是高了,現在的‘區’更能體現與其他地區的關系。”
肖金成指出,河北是一個很大的區域范圍,對如此大的區域定位比較難。“綱要對河北的定位考慮到當地目前的實際情況,雖然比較抽象但是很準確。綱要強調了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說明發展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
如何確保目標如期實現?
肖金成認為,要想如期實現目標,首先北京要從產業轉移、功能疏解做起;其次交通要互聯互通,超前規劃建設,以減小產業轉移壓力;三是要發展公共服務一體化,縮小城市間差異;最后是遵循市場化原則,循序漸進,有序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