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央行發布的征求意見稿,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全面關切,引發了金融行業的爭議與討論。一方面,非銀支付的蓬勃發展確實到了一個需要規則、秩序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也有大批專家人士認為這一“史上最嚴限令”,可能會限制中國金融行業的創新發展,不利于推進我國互聯網金融體系的世界帶頭作用。總之不論怎么說,意見征求的本質是取信于民,是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必然要求,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上,這一具有“討論意味”的意見征求也就必須落地、落穩,不走空過場,不行空流程,在“創新”與“監管”這一歷史慣常矛盾中,力求不偏不倚地推進金融新業態。
雙贏是網絡支付立法的最佳期待,互聯網金融到了需要立法保障的時刻。非銀支付本身既可以因此繼續優化線上服務,搭上制度的順風車,而網民也從中降低了支付風險,提高權益保障。因此,規則本身的期待沒有錯。但是規則的不當會導致金融發展活力乃至經濟發展活力的雙重受阻。
互聯網的語境與思維本質上是更便捷的服務、更獨立的個體、更分散而又聯合的自由機體。即便是以安全保障為由,相關舉措也不能唯“高門檻”馬首是瞻,而必須提高網民真實的用戶體驗,以及自由的選擇權利。有專家就指出,“意見”中一刀切似的管理思維依然是遠離互聯網語境的傳統思維。回歸線下控制、降低服務效率等可以是短期的制度調適,但不應是思維方向的選擇。我們應該做的是,比如“實行分級分類管理辦法,按照非銀網絡支付機構成立的時間早晚、規模大小、客戶量覆蓋面、技術安全模式成熟程度、管理經驗等,實行區別對待的差異化監管模式。”
眾所周知,金融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小覷,金融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是通過金融運作的特點、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機構的運作以及金融業自身的產值增長這四條途徑來實現的。而互聯網時代的金融特點又是緊跟前沿步伐的,線上機構的發展助力了用戶體驗的獨立、分眾,多元交叉的互動機制讓個人的經濟行為充滿了超越工業時代的快感體驗,這是一個尊重個人獨立,拓展個人感官和情緒的經濟互助時代,這都是金融創新的改革方向和基礎思路。
總之,央行方面也表示,“意見稿是為規范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防范支付風險,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而起草的。大眾如有意見或建議,可于8月28日前反饋。”在把握互聯網語境和思維的基礎上,全面跟進這一政策的討論、征求、實施等全過程,是金融界必須跟上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