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目前,中國發展已進入質量經濟、服務經濟為先導的新經濟時代和服務全球化、創新全球化時代,背后則是新一輪產業變革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園區的發展也進入了新一輪的變革。那么園區發展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它的發展走向如何為中國新的發展提供新動力?對此,城市化委員會專家委員、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主任馮華接受了媒體專訪。
馮華指出,園區經濟的傳統模式通常是先規劃園區,之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三通一平”等等,有了這些條件就可以進行招商引資,進而激活各類資本如外資、民資、國有資本,勞動力和資本結合,開始工業化。而新一輪園區的轉型更大程度要發揮市場的作用,政府營造環境、培育主體,而把園區的開發、運作、建設都交給企業,有的在大的開發區內劃分出若干小的園區,體現了市場化配置資源的新的特征。這是企業園區建設的一個新的現象,也就是企業園區。
馮華說,企業園區相對于傳統產業園區而言有著共同特點也有著新的表現,共同的都是空間的載體,都要有基礎設施,不同的地方是在園區建設開發方面發揮企業的作用,企業是運營的主體、建設的主體、管理的主體。新一輪企業園區往往具有明顯的產業特色、地域特征,與經營園區的企業能力相匹配。
另外,產業生態也不同,原有的產業生態以加工業為主,現在則是一個生態系統,由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有機地、自發地相互作用聚合起來的,滿足企業成長需要的各種相關機構都有配置,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是由生產型服務業引領園區的轉型升級,核心是科技服務業和科技服務體系,科技服務體系實際上承載著企業園區的運營,企業園區為企業成長打造一個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和環境,這是企業園區的核心。
馮華表示,現在園區發展升級遇到很多困惑:一是土地性質比較死板,工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性質劃分明確,不能隨意轉變。二是園區本身有公共服務的職能,是企業成長的環境,公共服務的平臺,由企業來運營,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商業化運作的手段。但企業園區也有培育期,負責投資建設和運營園區的企業需要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三是政府明確職能,不能指望企業干更多公共服務的事。
如今,國內針對不同的企業規模建設了不同的企業園區,最小的是苗圃,比如中關村創業大街、浙江的夢想小鎮、深圳的柴火空間等,給創業者提供了創業空間,創業者多為擁有技術的海歸精英,高校、企業的科研人員,也包括創業的大學生和返鄉創業的農民工等等。其最大的優勢是從政府主導轉向市場主導,主體由開發區、高新區管委會管理向專業化、企業化管理升級。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不應缺位,新的企業園區要發揮專業化職能,但政府仍要提供、組織公共服務,能交給市場的盡量交給市場,重在培育創新創業的生態系統,把創新資源產業化、把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這兩者沒有空間界限,既包括國內也包括國外。在新一輪園區建設中,政府和企業要各司其職,政府要做好規劃、標準、政策、公共服務,為園區提供土壤和環境,如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創新創業新的制度,推廣創業文化。
相對于此前的產業園區,企業園區對企業發展有新的促進作用。馮華指出,企業園區就是原來產業園區的升級版,體現在為企業提供更細致、更精準的服務,服務的方式不再是政府性質,而是企業化的,通過市場化的方式來鏈接和配置資源。目前各地有很多園中園,就是這個性質。園中園將很多原有功能自然轉型,比如落實創新戰略要落實的兩件事——創新產業化和產業創新化,就都需要在園區進行。創新產業化要求企業園區在培育新興產業方面為企業服務,支持創新創業,支持創新資源產業化,打通科技與經濟的通道,把科技資源科技能量釋放出來,發揮引領產業成長的作用。產業創新化要求對原有園區的已有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核心內容是導入新的產業技術。另外就是要增加公共服務、公共產品,補齊短板,改造傳統引擎,支持原有產業進行升級,幫助原有產業改造技術、導入創新技術。以創新為源頭,通過資金鏈支持創新鏈,通過創新鏈提升產業鏈,通過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馮華表示,從國家層面來看,要幫助高新區建立創新的生態系統,科技部從2011年開始圍繞高新區在各地開展科技服務體系的試點工作,建立創新的生態系統,中關村就是全國25家試點單位之一。創新經濟時代要求人才、技術、資本各類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配置好資本、人力、技術資源,發揮技術市場的作用。創新型國家意味著技術和創新資源在經濟增長中所占貢獻要超過70%,要提高要素的生產效率,即所謂的內涵式經濟增長,這就要求發揮園區的作用。園區內的企業升級,才能保證內涵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