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鄉村生活的自信
時間:2015-06-30 21:54:5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王貴亮
有近60萬個村莊的中國,現存古村落約5000個,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界定為傳統古村落的有1561個。這些村落大多始建于明清時期,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甚至上古時期。但隨著農村經濟活動的轉型、村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這些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的傳統古村落日漸落寞,古民居日顯頹勢,讓多少人魂牽夢縈的“鄉愁”正在悄悄流走。
傳統古村落中大都存有供奉祖先和神靈的祠堂、廟宇,各姓氏大多有流傳久遠的家譜,家規祖訓條分縷析;古村中的牌匾、楹聯、碑文上也記載中國人修身、治家、經世之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世代傳承的重要載體。“耕讀傳家”“貴和尚中”“禮義廉恥”“謙和好禮”“崇學向善”的文化處處彰顯。
重慶的四合村“誠信贏天下”、山東的萬家村“立德樹人”、浙江的荻浦村“百善孝為先”、甘肅的哈南村“盡忠報國”、廣東的鵬城村“憂天下擔道義”……這些村落中所展現的誠信待人、鄰里和諧、孝悌為本、敬畏自然、崇文重教、與人為善等傳統價值觀,促使人們思索,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今天,精神生活缺失了什么,在道德方面應該如何提升、完善?
中國的眾多村莊,特別是南方的古村落,在選址、規劃和空間布局上高度體現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取向。福建龍巖的培田村依山傍水,藏風聚水的理念表露無遺;湖南永州的澗巖頭村整個村落以“祖屋”為中心,隨人口增加左右對稱加偏房,“中和”文化處處展現;浙江臺州的李宅村,“囍”字結構的李家大宅把“修身齊家濟天下”的儒家理想融入其中。再如徽派建筑的高墻大院所體現的富不外露,川西民居木穿斗結構所帶來的樸實飄逸,“一村一風情”的美好景象避免了“千村一面”的窘境,也豐富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遺憾的是,曾經的“一村一風情”漸成記憶,各地新出現的自然村面貌趨同,這不得不令人思考什么樣的鄉村是時代所需?難道人人上樓、戶戶改水改廁就是“美麗鄉村”建設的終極目標?在拍攝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的過程中,我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鄉村的開發建設,文化這個“魂”不能被忽略。努力挖掘民族建筑的美,讓更多人了解古村美之所在,讓古村遠去的步伐慢些、再慢些,需要更多人做出努力。
然而,享受現代文明的人都不能忽略他人應有的權利,畢竟生活在老房子里的種種不便,制約著古村落的保護力度,必須讓古民居的擁有者共享文明進步。在歐洲很多國家,建筑外表幾百年未曾改變,但不等于說室內也經久不變。房內可合理改造,提高舒適度;民居外貌的修繕注重修舊如舊,而不是推倒重來,只有這樣才利于古村落的保護。
其次,要讓暮氣沉沉的古村重新煥發活力。如今生活在古村落中的人群以老人、孩子為主,年輕人大多外出謀生。在改造老房子,使其更適宜居住的同時,古村落應挖掘創業機會、尋找發展機遇,讓年輕人足不出村就能擁有較好的經濟收入。鄉村旅游熱的興起讓這樣的設想成為可能,電子商務的普及也給許多年輕人帶來了希望。紀錄片《記住鄉愁》以媒體傳播的方式“鼓”與“呼”,實實在在助推了一把鄉村旅游熱,給許多古村帶來了游客與商機。
審視古村現狀,不禁感慨,如果提前三十年就開始保護傳統古村,那留給今人的古村將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歷史不可能重新來過,保護傳統古村落,重在當代,重在眼前,必須行動起來!